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湖南湘乡虞唐:擦亮三大文化品牌 构筑文化高地

发布时间:2019-03-29 10:19:5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立 唐光辉 报道)在湖南湘乡,每到传统佳节,总少不了虞唐高跷的身影,眼下,这一成功进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杂技,正在向省级非遗冲刺;《银河》杂志,一本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刊物,连续20多年不间断出版,创造了一本乡镇杂志的奇迹;去年,揽获“湖南楹联之乡”文化招牌……一个乡镇,文化事业兴旺,文化品牌闪耀,虞唐,是如何做到的?

虞唐高跷传承500年,冲刺省级非遗

“我们虞唐高跷表演形式变化多样,表演时可以舞龙灯、抬轿、抬鼓,一般人都做不了。”眼前这位56岁的虞唐高跷文化传承人代表,名叫周景祥,是湘乡市虞唐镇复兴村人,10岁开始学习高跷技艺,为虞唐高跷能早日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忙碌着。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艺,虞唐镇经常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选定虞唐镇中心小学为高跷培训基地。

微信图片_20190328220712.jpg

虞唐高跷文化传承人代表周景祥(中),虞唐银河文学艺术社创办人谭立人(右)一起合影

虞唐高跷起源于元朝末年,流行于湘乡虞唐镇及周边地区。经过历史的洗礼,缓慢演变成一门成熟又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表演时趣味性强,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它表演的不只是文化和艺术,更是用血和泪记载了一段辛酸历史。”周景祥向记者讲起这门艺术的起源,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天下,鄱阳湖大战,虽说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但亦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于是迁怒于湖南人,在湘中大开杀戒!经历这一场血雨腥风后,遗留下来的湘乡人为了缅怀死难的先人,并反思这场战争,于是发明了高跷这门竞技艺术,即在高跷上进行两军对仗。

微信图片_20190328220753.jpg

表演时的服装道具与扮演人物一致,扮演人物有渔翁、小二哥、和尚等下层劳苦大众,也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上层贵族。表演剧目多是取材于历史演义、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每场演出,高跷演员10人左右,演职人员可达上百人。一般在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表演。虞唐高跷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高跷形式,最鲜明特征在于“高”,一般在1至4米之间。

为了让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虞唐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对高跷技艺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加大对高跷传承人的培训,不断收集、整理、发扬高跷文化(道具、脸谱、戏服等资料)。积极组织高跷爱好者排练并参与当地、镇、市大型文艺活动。

目前“虞唐高跷”经湖南卫视、湘潭电视台、湘乡电视台以及湘潭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广为流传,已经成为虞唐镇文体活动的一项招牌,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代表湘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韶山省级非物质文化博览园参加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活动,于2016年进入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本乡镇文学社刊,浓浓乡愁20载

至今,虞唐银河文学艺术社已步入第23个年头,《银河》再现新貌,其中彩页9页18面。地方特色、泥土芳香,身边人写身边事,颂歌好人,弘扬正气,图文并茂,乡音、乡情、乡风,真实、朴实、充实,具亲切感、自豪感,深受各级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厚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等均为其会员。

谭立人,72岁,是一名80年代的省劳模,在基层文化战线摸爬滚打30余载。1996年创办了虞唐银河文学艺术社,社刊《银河》是全省第一个乡镇文学刊物,主要登载虞唐当地农民文学爱好者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是农民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目前出刊已达22期,“草根味”、“乡愁味”十足,名响全省。后又在谭老的组织协调下成立了虞唐镇文联。

虞唐不仅是“高跷之乡”,还是远近闻名的“楹联之乡”。2018年6月11日,一则消息在虞唐沸腾了:湖南楹联家协会发文,虞唐镇正式获批“湖南省楹联之乡”,这标志着虞唐镇又多了一个含金量十足的文化品牌。

虞唐楹联学会自2017年9月16日成立,有会员60人,同时推出《虞唐楹联》微刊,并建立楹联微信群,相互交流创作。会员朱双林告诉记者,从此楹联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

楹联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其他文化艺术的繁盛。2018年7月10日,湘乡市民间收藏协会在虞唐镇长青村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会长谭立人,常务副会长6人,协会目前有会员81人,分布全市。对外展示窗口有展览室3间220平方米,藏品2万余件,在《银河》刊物上,辟有“民间收藏”专栏。

“硬设施”+“软文化”,做强文化事业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形式,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有效载体。拥有丰厚文化资源和诸多文化品牌的虞唐,如何进一步放大优势,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做大做强,一直是当地主政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虞唐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硬设施”和“软文化”,让群众真正“乐有去处”,共享精神文化大餐。

该镇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镇域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投入使用的虞唐镇文体广场已成为该镇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文体广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专业舞台、灯光、健身路径等各种设施,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在文体广场,设置了由四大块文化展板组合而成的“文化长廊”,以图片影像的方式展现了虞唐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点滴。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坚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连续5年举办了“欢乐潇湘·幸福虞唐”的群众文艺汇演,聚焦群众自发组织参与比赛的形式,总共参与人数达到1500多人。

目前,虞唐镇拥有群众自发组织的业务文艺团体12支,每支队伍达20人以上。业余龙舟队伍2支,每支队伍中既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有年过花甲的老年人,展示了群众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虞唐镇也将不断擦亮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品牌,构筑好千年古镇的文化高地。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