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小学德育: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26 01:09: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摘要】青少年时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新时期学校德育管理理念、教育策略的变革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德育要踏上新时代的步伐,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讲究教育策略,要注重生活化,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德育教育的主线必须克服空洞的说教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努力,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小学德育工作的导向就是规范适应小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期学校德育管理理念与创新、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的变革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新时期小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充分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比较重视中学和大学的德育教育而忽视小学中的德育教育,认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的。青年时期无疑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重要时期,往往有它的前伸和后延。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措施、新的载体,让德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益于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身边的现实,强化学生的行为。

3、学校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能力的艺术舞台,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废除“班干部终身制”,实行班干部竞争上岗制或轮岗制。

5、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提倡积极向上有活力的班集体活动,将德育教学渗透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中等等。千方百计让德育工作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之与素质教育齐架并驱。

二、提高德育教育策略与手段,开展德育活动。

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突飞猛进。学校德育要踏上新时代的步伐,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讲究教育策略,要注重生活化,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忌空洞、形式、没有主线;活动开展要有主题性,同时注重体验式情感式教育,唤起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要调动学生兴趣,否则就落不到实处。

1、充分运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科教片、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科普片等。

2、发挥校园广播站作用,及时播报校园内外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随时反映先进典型、适时曝光不良行为,让学生初步了解真善美、假恶丑。

3、开展有奖读书比赛和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观、听、说、画中领略祖国山河美,从小懂得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重要意义。

4、加强线上德育教育,把生活中的美变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画美景,有目的地渗透道德法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现代化手段,才能拓宽德育工作新途径。

三、践行社会实践锻炼,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当今的儿童,他们的确是五谷不分,据本人调查每天吃的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小学生知晓的也不多。这足以说明,让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只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生活,才会使他们懂得劳动者的艰辛和—颗一粒的来之不易。

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提出实际锻炼法,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从学习中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行动中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从谈话中学会谈话技巧;书写中学会书写的快乐;从服从中学会服从的责任;节制中学会节制的规矩;说真话中学会真实做人;有恒学会有恒。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近生活,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跟进:

1、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让学生充当护绿使者,每位学生要有绿色保护点。定期去清扫、除草,使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文明实践活动的养成。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除了打扫文明路段的清洁卫生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卫生保洁的宣传活动和标语、广告牌的错字、别字、不规范字的纠正活动等。

3、建立帮扶服务。定好年级定好帮扶对象坚持组织学生到定点的敬老院、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去参加服务活动。

4、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段建立劳动基地,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凝聚合力,携手共进。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已经尽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希望我们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会有更大的成果!可当今的一些家庭教育方法并不得当。有的家长只管自己赚钱,疏忽了对于女的了解与教育;有的家长只顾自生活舒心而不顾子女表现;有的家长严而无度、恨铁不成钢,棍棒相加;也有不少家长过分溺爱而熟视无睹等等。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大多是不成功的。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德育新论》中又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大多来自家庭层面。

为此家、校、社会,携手同进就显得十分重要。

1、家校勤联系,家长常与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交换学生情况。

2、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有必要还需家访,以求达到家校合力的育人目的。

3、建立班主任谈心制度,班主任常常跟表现欠佳的学生拉家常,谈知心话,从而指出问题,亮其闪光点,使其消除心理障碍,促其改正缺点。

4、借助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聆听教师、行家专题演讲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事项。

5、学校督促家长接受网上优质课堂教育。搭乘网上优质资源达到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加强德育教育主线,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每所学校需要挖掘学校和区域的德育资源,设计好德育活动,构建学校德育主线,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根据学校设定的主线开展德育活动,必须要注重思考,按照一体化的系统思维,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充分挖掘活动背后的德育内涵,真正达到育人目的。确定德育工作要戒“杂”。德育工作的“杂”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的宽泛化,与德育无关的内容被拼命扯到德育之中,教学以外的活动统归于德育,使德育成为除教学以外包含一切的教育活动。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的“杂”使得德育聚焦功能减弱,针对性降低。其根源在于德育的边界不清晰,将周边的一切放进德育的“筐”里。德育是有边界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德育内容体系来看,德育的边界不能无限扩大。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角度,我们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习科学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德育教育的主线必须克服空洞的说教形式。作为学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第一,德育工作要落细,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德育主线目标的同时做好目标分解工作,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年龄段德育目标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制定适当的分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德育活动。

第二,德育工作要落实,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德育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要求、道德准则背后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实现德育方法的“软”“硬”结合,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德育活动,用学生的语言讲道理、讲故事,将道德观念和准则等采取“隐”的方式“藏”在后面,将学生的生活关切置于前边,如此,以“软”方式达到“硬”目的,以春风化雨的浸润代替强输硬灌的说教。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搞得如何,不仅与决策者有关,而与德育队伍的师德如何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要首先处理好自身做人问题,也就是“正人先正己”。教师要先成为“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师”。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第四,要适应当前新课改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先正己,学校要采取多措施多渠道提高教师素质。要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充分掌握业务技能,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质量观,以自身完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里品质,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1、尊重学生人格。2、尊重学生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创新思想。

总之,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德育把握时代脉搏,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联合中心校  余文斌  参考文献: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

 

联系电话:2896135

电子邮箱:312958121.QQ.COM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