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邹乔夫 刘鹏 报道)春雨渐歇。近日,笔者随着湖南省祁阳市农业农村局粮食生产工作组同志来到该市大村甸镇五塘冲村看到,一台台挖掘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具正在田间地头来回翻耕、栽插,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翻耕现场,该村党支部书记黄长春介绍道,“我们村有700多亩田,其中有300多亩无人耕种。今年村两委对全村所有抛荒地进行了整合,组织党员和种植大户开展‘代耕代种’,由村经济合作社负责规模经营,既解决了耕地撂荒,也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为集体经济的壮大疏通了‘源头活水’”说着,黄长春为我们算起了细账,“一亩水稻产值大约1200元,代耕代种费在500元左右,化肥农药要300多元,一亩收益将近400元,再加政策性补贴等,一亩600多元没问题,除了50%用于村民分红,村集体经济一年可以增加将近10万元”。
“‘代耕代种’就是好,自己不用种地还能分到钱。”该村正在地里干活的钱冬平,今年40多岁,家里共有承包田40余亩,儿子在外务工,一直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却没人愿意要,结果自己只勉强种了7、8亩地,其余的田里草长的比人还深。今年,他听说村里开展“代耕代种”,便主动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了“代耕代种”服务协议,索性当起了“甩手掌柜”。“现在在家既可照看一家老小,农忙时我还可到‘代耕代种’的地里干活,一天有八、九十块钱,加上租金和分红,一年收入也有一、两万。”钱冬平开心地说道。
除了五塘冲村,在该镇烟竹桥村的田间地头,我们同样切身感受到了“代耕代种”带来的蓬勃生机。
“机械插秧,关键在于秧育得好,插起来就象打印一样又快又好。”烟竹桥村种田大户唐友军驾驶着插秧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他告诉笔者道:“今年,村里组织我们种田大户开展‘代耕代种’服务,全程实行机械化,既专业又高效,比农户自己种成本要减少200元一亩以上,现在要求代耕代种的农户越来越多,我打算再买几台翻耕机和插秧机。”
“现在抓农业没有新思想、新理念行不通了,只有敢于趟新路,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平稳发展。”该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张攀介绍道,“今年我们镇的春耕生产形势之所以呈现出一片向好,这主要得益于‘代耕代种’强力破解了‘耕地撂荒’难题,激活了粮食生产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了全镇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据了解,通过‘代耕代种’,今年该镇目前新增新型农机具30多台套,新增规模种粮大户7个。
大村甸镇位于祁阳西北部,共有21个村(社区),耕地面积3.25万亩,是全市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粮油小镇”之称。但是,近几年来,该镇粮食生产面临着滑坡下行的趋势。“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张攀介绍道,“一是与外出务工相比,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户不愿种田;二是有的农户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从而造成农户无人种田;三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些种粮农户担心种后收成差,不敢放手种田。”
基于这一现状,怎么办?“作为‘粮油小镇’,‘粮’字当头,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和坚持。”,该镇党委书记汪建军说道,“这既是我们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打造特色小镇、夯实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今年开春后,一场由书记亲自挂帅的粮食生产“翻身战”迅速在全镇打响。
目标牵引闯新路。今年来,该镇坚持从解决“不愿种、无人种、不敢种”三大问题入手,以全市深入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和“消薄攻坚”行动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扩面积、增产量、不抛荒”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镇早稻种植面积2.34万亩、粮食总产量3.03万吨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全面压实责任,积极探索和推广 “代耕代种”新模式,坚决遏制耕地抛荒,有力确保了全镇耕地的“应种尽种”、“宜种则种”,粮食生产呈现出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了解,目前该镇已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种430亩、早稻栽插21089亩,预期在5月10号以前可全面完成早稻栽插任务。
“在探索开展‘代耕代种’过程中,我们始终突出发挥了‘三项引领’的作用。”该镇党委书记汪建军介绍道,“我们一是突出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按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我们首先在全镇落实了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的办法,通过摸清底数,强化入户宣传,对不愿种田又不愿流转致使耕地抛荒的农户,由村集体强制收回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以‘零租金’的形式流转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党员开展‘代耕代种’,全镇耕地抛荒有效治理达到了700亩。二是我们充分发挥了政策‘激励引领’作用。根据《祁阳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二条措施(试行)》,建立了村干部补贴与‘代耕代种’成效挂钩机制,有效调动了集体经济在职人员开展‘代耕代种’的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在五塘冲村和烟竹桥村开展代耕代种‘抓两头、促中间’的办点示范,辐射带动全镇代耕代种面积目前达到了900亩。”
面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挑战,汪建军表示,下一步,大村甸镇将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银光米业为依托,采取更加有力的新举措,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广大农户、村集体和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作物“代耕代种”,防止耕地撂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探索解决无劳动力种地的问题,让“粮油小镇”不断焕发出昂扬奋进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