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湖南祁阳: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抗旱保丰收

发布时间:2022-09-04 15:59: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一排排爬满了藤蔓的瓜棚架上挂满了绿色的瓜蒌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邹乔夫 报道) 8月31日,笔者在湖南省祁阳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忠桥片区的合兴村瓜蒌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爬满了藤蔓的瓜棚架上挂满了绿色的瓜蒌。基地负责人雷金华满脸绽放着丰收的喜悦告诉我们,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不仅让他轻松地应对了当前严重的旱情,而且预计今年总产量比往年将增加10多万斤。

打开水阀并启动水肥一体机

雷金华2018年来到大忠桥镇合兴村、星星村流转荒地开始种植瓜蒌,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面积已达3000多亩。“以前基地浇水、施肥都要靠人工,每一次需要五、六天才能完成。自从7月初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投入运行后,现在只要打开水阀并启动水肥一体机,水肥就可通过埋设在地里的滴管2个小时一次性完成,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开支和用肥量,而且提高了抗旱能力,瓜蒌结得比往年又多又大。”雷金华说道。

绿油油的稻田

有了“水肥一体化”的加持,雷金华决定在基地发展大豆、食用菌、油菜等作物套种,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现在江浙发达地区一带已通过瓜蒌套种,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每亩产值达到了5万多元,我准备去学习学习,引进技术大干一场。”雷金华信心满满。

在大忠桥镇沙井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看到,碧绿的禾苗开始抽穗,正待收割的中稻一片金黄。

“没有哪年的晚稻长得今年这么好,都是这条渠道帮的忙。”当地种粮大户毛云华指着身边流水哗哗的水渠对我们感慨道,“渠道修好后,上面乌严塘水库的水现在可以直接放过来了,我们只要看好水、管好水就行了,禾苗再也干不倒了。”

沙井村属于新合并村,共有稻田900多亩。该村支部书记吴敏慧告诉我们,由于水利条件差,全村绝大部分耕地易旱易涝,农户种田积极性不高,现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了水渠和机耕道,以前大家不愿种的抛荒田如今都成了种粮大户们抢着种的“香饽饽”。

水丰,则物丰粮丰。祁阳市是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该市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突出做好“藏粮于水”文章。2019年至今,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38万亩,在水利设施方面,共建设各类泵站11座、排灌渠191公里、水井296口、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3万亩,清淤加固山塘383口,新建及改造节制闸、拦水坝、涵洞、涵管、卧管、取水口、分水口等渠系建筑物4800余座,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区抗旱防汛能力,有力推动了粮、油、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

2021年,祁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四大片区共7.41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0亩),总投资11991万元,项目覆盖了全市除龙山街道办事处以外其它21个镇(办)自然条件差、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137个行政村。“为确保全市粮食生产不受影响,今年开春以来,我们全局组建了22个工作组派驻到各项目片区,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增强施工力量、优化施工方案,强化考核措施,有力确保了农田水利项目在旱情来临之前陆续投入运行,为当地农户今年抗旱保丰收及时发挥出了显著效益。”该市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伍平友介绍道。

针对当前和今后受极端天气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伍平友表示,今后祁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在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方面持续加大发力,通过项目建设与水库灌区建设、农村土地整理、高效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的打包实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确保农户旱涝保收。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