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2-10-19 02:05:1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10月16日,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组织全体党员、全体教师收看二十大开幕,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共度二十大时光。全校师生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一个总揽全局、高屋建瓴,体现了百年大党立志复兴的大志向、引领时代的大担当、不负人民的大情怀、兼济天下的大格局,全面阐述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求真务实的报告,也是一个全面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报告。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认为:成就彪炳史册,蓝图催人奋进。

报告的第八部分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一名农村高中学校的党总支书记、语文正高级教师,学习贯彻报告最新精神,我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外来文化冲击、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要立德树人,培养有根魂的中国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传承哪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传承优秀的传统精神、传统思想、传统技艺、传统文艺、传统风俗等方面。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大力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精神,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国家至上的担当精神

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20年的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目以文言的形式,讲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思辨能力,进行权衡比较,审视历史人物,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位人物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发言稿。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三人的优秀品质、为人治世的智慧,更要联系他们心系祖国的思想境界来写。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胸怀天下;鲍叔牙举贤荐能、甘居人下、家国至上;管仲勇于担当、绽放才华、为国服务。此作文命题援引历史故事,紧扣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精神,命题落脚点指向立德树人价值取向。从高考阅卷现场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考生选择了齐桓公或者鲍叔牙来写,但80%以上的考生只是写到了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写到了鲍叔牙举贤荐能、甘居人下,没有能够升华到国家的高度来写,这显然是不够的,暴露出我们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缺失的问题。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思维品质、厚植家国情怀,始终牢记作为新时代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二、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传承数千年,即为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进步儒家学子、政坛要人,很多名家都倡导“民本”思想。可以说,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延续最为持久、认可最为广泛的一种政治思想。

二十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党已经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渗透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比如笔者在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时,联系《〈论语〉〈孟子〉选读》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悟杜甫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杜甫发出惊天之问: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明亮而又高大的房子,庇护普天之下贫寒的读书人,真如此,即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无怨无悔!杜甫从前段叙述自身的艰难苦恨,到后段则是跳出自我,观照社会和民生,直抒忧民之情。这恰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共同之处。孟子休养生息的目的是实行仁政,以求得民心得天下,正如其 “民为贵,君为轻” 的主张。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三、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正是坚忍精神的具体体现。刚柔相济出自《周易·蒙》,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刚柔相济是中华儿女数千年来处世态度的高度概括和价值提炼。高中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将其传承。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刚”,但也不失之“柔”。孔子主要弘扬的是“刚”的品德。

比如笔者在教学《登泰山记》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味文章中蕴藏的儒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其中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再如在讲《逍遥游》时,大鹏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坚韧精神,我都会在课堂中渗透。而道家非常崇尚“柔”,提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我们知道道家的柔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而无不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生活中,柔弱的水,通过高压水枪,便可以凿玉雕花。我们要传承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包容的性格,坚忍的品格,让他们无惧人生风雨,昂首阔步走在放飞个人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四、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贵和尚中,是指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中华儿女历来崇尚“贵和尚中”“以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在古汉语中有和顺、和谐、和睦、融洽之意,表示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贵和尚中”精神的传承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这一部分时将“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穿插进去,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个人恩怨在国家利益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化解个人恩怨乃至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五、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和而不同”的理念出发,中国主张世界各国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所注重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在促进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世界各民族和平共处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同样也应将此精神传承发扬。笔者在教学鲁迅的作品时,精心选择了《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和《春末闲谈》几篇作品让学生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拿来主义》时,围绕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做具体剖析,总结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来拿”的科学态度,而在教学《祝福》和《春末闲谈》时向学生阐明包容精神的缺失是压垮主人公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作为引申,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彰显了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传承。如笔者在讲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三驱以为度”时特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所谓三驱,是古帝王狩猎的制度。士兵们从三面驱赶,但要“网”开一面,以此来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师生经过探究,都一致认同其中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又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以“抗疫、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材料写作,应该渗透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新冠病毒凶猛袭来,万千白衣天使冲锋陷阵、义无反顾,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数千名建设者迎难而上、同时间赛跑,连续作业十余个白昼与黑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准时交付;还有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共产党员、科技人员、社区民众、快递小哥……他们主动请缨,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他们就是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坚守与担当治愈了一座城市;他们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平凡的英雄,他们用“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总之,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应该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挖掘素材丰富意蕴,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唤醒学生心智与灵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中共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 赵力生)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