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奏响春耕“三变”协奏曲

——来自湖南耒阳市春耕生产一线观察
发布时间:2023-04-25 18:09: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赵娟 报道 )撒肥、扯秧、挑秧、插秧……四月下旬,湖南省耒阳市三架街道大丰村千亩示范田里,处处涌动着春暖人勤的忙碌。村民娴熟插秧的动作,犹如织出一排排盎然春意的“绿毯”,郁郁葱葱,迸发出蓬勃生机。

村民娴熟插秧中

这是耒阳市抢抓农时开展春耕生产的生动缩影之一。连日来,耒阳市三架街道通过推广集中育秧、加快土地流转、改善耕地质量,让“小棚”变“大棚”、“小户”变“大户”、“农田”变“示范田”,奏响春耕“三变”协奏曲,提高种粮效益,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棚变大棚集中育秧“忙起来”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今年大棚育秧的质量特别好,这秧苗壮儿,肯定能有个好收成。”大丰村种粮大户段日生在秧田忙得不亦乐乎。他今年流转了800多亩水田,光是水稻种子就准备了6000余斤,秧盘也准备了3万个。

农时不等人。这位返乡种田的年轻人浑身都是干劲。他说:“过去种早稻,最怕的就是育秧,现在有了可以调节温度、湿度的育秧大棚,再也不担心这个问题了。”

浇灌中

“以前,村里的早稻多为一家一户用小棚育秧,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一旦遭遇低温天气,容易烂芽烂秧,造成灾害损失。育秧成了村里早稻生产的难题之一。”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海燕告诉记者,今年三架街道投入数十万元,在青麓社区新建了一个8000平米的育秧大棚,可供1100余亩稻田完成育秧。“有了大棚的保护,降低了秧苗受灾风险,减少了粮农的育秧成本,进而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今年以来,三架街道将早稻集中育秧作为稳面积、增产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今年三架街道早稻生产的目标面积是5200亩,早稻集中育秧完成280亩。打好这个基础,就相当于抓住了早稻生产的‘牛鼻子’。”三架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

小户变大户土地流转“动起来”

雨后放晴,在三架街道双泉村,正忙着机械插秧的邓承琼说起了今年的“小目标”——合作社500亩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并把周边50余户粮农的田纳入进来,实现代耕代种代收,打造一个上规模的智慧农场。

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

“通过土地流转,让种田规模化标准化,加上机械化的普及,能明显降低单位种植成本,获得更好的种粮收益。”邓承琼告诉记者。

作为城郊区域发展起来的农业重镇,三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散小”经营为主。“散户种植效益不高,必须培育大户,获得规模效益,才能更好地保证种粮积极性。”三架街道的党工委会上,“培育大户”成为这个春季的高频词。该街道主要负责人说,三架街道通过多种奖补措施,积极扶持有带头作用的种粮大户,目前三架街道共有涉农企业5家,种粮大户6户,农民合作社2个,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型农业标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田变示范田高标准千亩示范片“建起来”

“我们的农田靠近耒水,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土地平整后,土改质量也提升了不少。”三架街道党工委委员资金告诉记者,三架街道充分征询村里和大户的意见,从农田提质升级着手,高标准创建千亩示范片,更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和大户流转,把农田打造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示范田。

插秧中

千亩示范片“建”起来,农机就“活”起来了。通过推进农田土壤改良、降低田埂“门槛”等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助推农机耕作普及化。大丰村耒丰合作社负责人刘慧就是受益者之一。

刘慧说,以前,农机作业时转弯难、后退难,而且一旦出了故障,就只能陷在田里。田埂“门槛”降低后,再也不用担心农机被困。此外,在水利部门和街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疏通了渠道,排水灌水十分方便。据统计,自去年年底以来,该街道投入资金65万元用于搭建育秧大棚、冬修水利、购买农资,圆满完成了集中育秧2800亩(大田)、双季稻示范面积2000亩的任务。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