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以“田”为事,四时忙

——湖南湘乡市粮食生产典型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3-11-16 17:04:2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立 报道 )湘乡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市)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市)、长株潭都市圈重要农产品供应地,拥有耕地75.51万亩,连续5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近年来,湖南省湘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于“田”,聚焦春种、夏耘、秋收、冬修全过程,创新举措,融合发展,粮食生产连年实现增产增收,助推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又先后获央视新闻联播和湖南日报报道推荐。

一、 高标农田,建好“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56万亩。突出示范引领,打造“样板田”。集中连片推进小田改大田,实现项目区内“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列,产能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山枣、龙洞、泉塘、东郊等产粮大镇各建成了万亩或5000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打造城乡统筹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创新投融资模式,打造“效益田”。创新推广“投贷联动”投融资EPC+0模式,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不增加财政投入,不新增隐性债务的情况下,达到了多赢的目的,将1600元/亩的国省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亩。今年已与湖南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省建工集团达成2万亩建设合作协议。梅桥镇丰收村种粮大户陈存新在去年投资200万元参与高标准投贷联动项目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投资352万元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投贷联动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农田建设效益。强化数字农田建设,打造“科技田”。与中国移动等公司合作开展数字农田建设,推广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提高了农田数字化、科技化水平。

“小田”变“大田”的改造,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改造后每亩稻田的产量达到1300斤,比原来每亩增加100斤,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

二、 精耕细作,种好“田”。农机联盟。3月10日,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以下简称“大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在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举行。截至目前,湘乡有160多家农业生产主体加入“大联盟”,享受新型助农模式带来的红利。通过充分发挥“大联盟”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市场和农业生产主体,根据需求,及时定制并完善菜单式、共享式等多种服务模式,让农业生产主体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均可享受到多样化、一条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证效益最大化,让农民种地变得更轻松。优选品种。积极落实双季稻种植奖补政策,引进良种良法,选择高产、优质、抗伏倒的香稻品种,特别是高度贴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如月山米粉专用米、泰国香米等品种。集中育秧。将育秧目标分解到村到户,全市组成22个早稻集中育秧调研指导组,发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村集体组织开展村组联合集中育秧。积极推进“1+N”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建设,新建2000平方育秧中心9个,新增育秧能力1万亩以上,推广镉低积累品种7万亩。“稻油轮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冬闲田扩种油菜,2022年全市油菜籽种植面积达21.84万亩,同比增长3.5%,产量2.45万吨,增产4.9%,让“冬闲田”变“增收田”。

三、 多措并举,管好“田”。农资保障。组织开展农资进村入户,全面实施粮食生产“十代”服务,打造农事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对3400台(套)拖拉机、插秧机、抛秧机完成检修。技术支持。组织100余名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现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全覆盖、全程跟踪。资金扶持。统筹各类资金,重点扶持双季稻生产,对专业化集中育秧30亩以上的补贴100元/亩,对双季稻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补贴200元/亩,投入100万元打造万亩示范片,其他示范片根据示范效果以奖代投。

四、 “两非”整治,护好“田”。继续巩固耕地抛荒治理成果,消化存量、遏制增量,严守耕地红线。创新模式。通过引导群众自己治、支持大户带头治、村级组织兜底治的模式,全面组织复耕复种。通过“铁塔哨兵”平台,对全市22个乡镇街道266处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天候巡查监控。乡、村、网格田长对耕地保护开展专项巡查,及时发现、制止、报告违法占用、破坏和改变耕地用途的相关行为。重点整治。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疏堵结合、分类施策”原则,实行一案一策、一地一策,全力推动整改销号。截止目前,完成2021年以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任务155个,面积834.66亩。专项整治。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国省自然资源督察整改、违法用地整改、耕地恢复专项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市纪委监委、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整改行动全程跟踪督导,实行周调度、周排名、周通报制度。严肃责追。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对新增1起破坏耕地的,将对市自然资源局执法大队大队长、乡镇分管领导、自然资源所所长、村(社区)支部书记4名同志进行组织处理。当前已有4名同志受到组织处理。

五、 供销两旺,效益“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大力推进粮食市场化收购。推行“售粮单+身份证”新型收购模式,保证了粮食质量真实可溯源。同时,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力度,扎实做好储备粮轮换收购,同步启动地方临储(超标粮)收购。由于打通了生产与销售的壁垒,实现了产业链产销链的无缝对接,达到了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2023年,我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48万吨以上;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76元、年均增长8.8%。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