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守初心砥砺前行中的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

发布时间:2019-12-02 02:36: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彭训平 报道)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始建于1990年,原名为“南江县第三中学”。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改建为“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

建校29年来,整个学校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师以生为本”的人本理念,敏锐洞察职教政策,改革内部管理,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开创了贫困山区中职学生“升学有望,创业有路”的新局面。

 

职中精神不服输,内涵发展求跨越

“三湾两坎一面坡”代表着建校之初的艰难,该校团队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十年磨一剑”,历经十年,先后在2001年、2003年、2007年被评为“巴中市职业教育新进单位”;2004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6年4月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2010年被确立为“四川省重点职业中学”;2011年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被评为“巴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获得“四川省红旗团委”称号。

现在该校是“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巴中市一级办学水平单位”“南江县十佳学校”。

该校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技、生产一体化》教学成果获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贫困山区职业中学市场、专业、个性三结合育人途径实践研究》获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贫困山区职业教育改革初探》、《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等90多篇论文分获省市级教研论文一二三等奖。近年来,有21人的教研论文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市县级先进个人。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成效显著,有五项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40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等级奖,学校科技创新作品科学DV《剪断猪尾巴的奥秘》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同时,学校加大专业核心课实训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2018年12月获得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三厅联合批复“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单位”,是全省50所中职示范校创建单位之一,学校的内涵发展将在三年的建设期得到 “提档升级”。

创新专业设置,紧跟转型脉搏

该校专业设置紧扣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率先在整个巴中地区开设“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

学校专业建设亮点在于“全日制学习+社会培训”的模式:

(1)“全日制学习”主要是为满足在校学生的升学要求;

(2)“社会培训”主要是为满足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利用“建筑工程与施工、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农学等专业”的优势资源与地方政府及国有大型企业、地方旅游集团公司合作,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专业优势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①学校借助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完成劳动力培训工作,如:2019年学校向南江县劳动就业局和人社局申报并获批准,“南江县2019年就业扶贫‘农艺工’培训项目”落地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学校完成了对关路乡、赶场镇、红岩乡、关田乡‘农艺工’的培训工作,培训合格人员达到260人。至此,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在“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开始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转化。

②学校主动与中信国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双主体,双协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产教融合”做了有益而且成功的探索。

“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中信国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建工”班的组建和培养。

“双协同”及“1.5+1.5”模式,是指第1-3学期(一年半)企业协同学校实施技能培养,学生在校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并根据专业兴趣和能力确定岗位方向;第4-5学期(一年半)企业课程进学校,与学校共管共育共导,课堂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专业教师利用校内实习场地和设备对学生岗位技能进行模拟训练,企业导师到校对学生进行实岗强化训练;第6学期学校协同企业实施岗位培养,学生依据协议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的实习基地,实施师傅带教学习,师傅带教学习,对学生岗位技能进行“传、帮、带”。

该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与中信国安建工集团联合开设“中信国安建工班”,已开班2期。已有40名学生在我校学完文化课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课程后,到中信国安建工集团进行实习,兼具“学生、工人”双重身份,接受双方管理。与其管理人员同吃同住,并作为其后备干部培养。现已有28名同学与中信国安建工集团签订了就业合同。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学校、中信国安建工集团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协作,打造学生升学成长通道。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可以直接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取得大学专科文凭。

③为响应南江县“文旅强县”目标,该校在充分的市场调研情况下,开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光雾美旅游礼仪、光雾奇旅游发展班),依托南江人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光雾山5A级风景区、七彩长滩-玉湖等风景区),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截至2019年,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参加了“四川南江光雾山红叶节”所有17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提升。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四川省光雾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利用旅游教师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人员培训资源。光雾美旅游班自开班以来,每年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提供礼仪服务50余次,有力地提升了全县旅游从业服务人员的形象。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在校外与南江地方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家。

办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突出

立德树人育英才,红色基因接班人。该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借助南江红色文化优势,与南江县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合作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利用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学校有计划的将所有年级学生分批次带到南江县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加上德育主题教育班会课,为共产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

该校是“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整个学校环境营造出了法制教育氛围。学校聘请南江县检察院副院长余自力为法治副校长,定期为全校学生做法制知识宣传。学校定期邀请南江县辖区派出所、交警大队,为全校学生宣传交通安全、禁毒等知识,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低进高出创奇迹,教书育人赢民心。建校29年来,该校共为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四川农大、四川理工、四川文理等高校输送合格学生6000余人,培养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20000余人,创造了中职学校生源“低进高出”的奇迹。

特别是2017年本专科上线总数1058人,其中本科上线学生117人,居全省600所中职学校的第二位,全市第一位,成为巴中地区职教高考最好成绩。

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成才就业道路广阔。该校立足服务南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扎根“黄羊之乡”“核桃之乡”“富硒茶之乡”“翡翠米之乡”,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与旅游服务类企业共建“光雾美旅游礼仪和光雾奇旅游发展班”,为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与中信建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家庭技术脱贫难题。学校建立有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面向市场变化、对接支柱产业,配合南江产业发展升级及东榆工业园区、南江汽配城建设,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设置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产业相关专业。

吴长江、张志宏、岳凡宋、岳光科、冉仕平、石春雷、梁大章、蔡志全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常年活跃在省内外党政、金融、建筑、电子、农业等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江县委宣传部评价县职中是“职业教育的新星,培养人才的摇篮”。

技能竞赛炼真金,师资队伍展实力。该校近三年师生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中,有2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39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62人次获得省级三等奖;获得14个市级一等奖、20个市级二等奖、10个市级三等奖。

该校教师黄从荣、张元武、熊国明、谢汉、王顺等6人到新加坡、德国、日本、澳门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等。该校坚持选派教师参加国、省、市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不定期组织教师赴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扬州高等职业学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众职业技术学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礼仪职中等优秀职业学校开展学习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该校教师贾政勇已是四川省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成员,罗燕是四川省职业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成员,谢汉是“四川省职教财经联盟”专家评委。

2017年12月,该校教师熊国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2017年11月,教师罗俊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全市第一名,2018年1月,代表全市(全市唯一)参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获得省二等奖;2019年2月,建筑专业教师贾政勇、财经专业教师李娇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2个一等奖,财经专业教师罗燕、旅游专业教师周劲分别获得财经、旅游专业教师组2个二等奖。

敏锐洞察职教政策,先行试点闯出新路

该校在申报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过程中,及时研读国家职教新政策,准确把握职教改革方向,率先采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中的新理论、新名词,指导申报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成功申报。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19年9月,学校申报了第二批1+X证书专业:电子商务分析、特殊焊接,其中特殊焊接专业“1+X”证书试点已获批准,其作用将辐射整个川东北以及陕西汉中等地区。

该校领导团队在总结历年的职教高考成效后,果断向省市调研专家提出:改“职教本科对口师资班”为“应用型本科”的建议;增加本科招生比例等建设性意见,均被省教厅采纳实施。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