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李文瀚 报道)7月14日清晨3点,在被执行人家里,经过近4个小时的释法说理,失信被执行人李某某终于“软”了下来,同意先借钱偿还2万元执行款,余下8万分期至2020年12月30日前还清。该还款计划得到申请人同意,案件达成和解。这是一个普通的执行案件,却折射出山区县城执行工作的普遍特性;执行本案用了最“笨”的办法,却彰显出执行工作人员的智慧与精神。
7月13日清晨,申请人给承办法官钟波打了一通电话,让原本“没啥希望”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昨天有人在县城看到李某某了,我还打听到了他的手机号码……”“人有消息就能办。”繁案执行一组组长钟波立即召集已经放假回家的干警,商量找人办法,制定执行方案。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笨”办法——给被执行人打电话。
“不怕‘打草惊蛇’吗?”“不怕,我们现在只知道李某某回来了,申请人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儿,根据众多类似案件的经验,直接打电话就行。”钟波向回院报到的组员解释。电话接通,李某某先是谎称自己在外地打工,逼问之下,承认自己回老家了,但对抗情绪激烈,称自己是“光脚的打工仔”,“劝”执行干警不要找他,找到了也没钱,大不了去看守所呆15天,之后便挂了电话。“大家不要灰心,周六办案,我们的优势就是有时间。”钟波在挂断电话后,向组员打气。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笨”办法——等。
繁案执行一组驱车到被执行人老家所在的村庄,抵达时,时针刚刚指向上午9:00。被执行人家里确实有人,但得知李某某到县城办事去了。再打电话,直接被挂断。再打,关机。等到李某某出现的时候,时针已经再次指向9:00。
李某某见到执行干警的时候并不慌乱,甚至主动伸出双手,让执行干警对他实施司法拘留。“拘留完了你该还的债还是要还。”钟波向李某某释明其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并告知拘留并不能抵偿应该赔付的执行款金额。“那我也没办法,我光脚的什么都不怕,我还有一家人要吃饭,我还有娃儿在念大学,到处都要钱,我能怎么办!”李某某情绪开始激动,“那场车祸,把他全家都毁了,你还能走到县城去办事,还能外出打工。张某某现在是因为你残疾了。现在治病欠了十多万的债”钟波释法说理双管齐下,执行工作经验丰富、深谙小县城乡土人情的他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最有效果。
李某某自知理亏,明显“软”了一些,法律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地区,“理”往往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考量,这样的被执行人往往以自己“不懂法”来维持自己的“理”,但是致人残疾、害人家破,又不管不顾,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虽知理亏,但李某某仍然称没钱赔偿。
于是,就有了第三个“笨”办法——耗。
限高、拉黑、曝光、拘留、罚款只是手段,执行工作的目标,是要达到案结事了,兑现生效法律文书。在等待的12个小时里,执行一组分别走访了村委、周围村民、李某某同村亲戚,一致说法是他家确实困难,连之前赔付的4.5万元都是东拉西凑借来的。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执行干警轮流向李某某讲法律,说道理。也许是说到他一直背着失信人的“招牌”一定会影响子女就业,也许是李某某觉得“耗”不过这几个执行干警一身的韧劲。7月14日清晨3点,李某某终于“松口”,答应赔付。
7月14日上午,钟波通知申请人张某某来法院,告知案件进展及被执行人情况,张某某被执行干警如此不辞辛苦的干工作十分感激,也深知当前事态已是执行干警尽最大努力的结果,表示愿意主动接受2万元赔付款及后续还款方案。至此,用了三个“笨”办法,生生促使该案件达成和解结案。
鉴于被执行人李某某的实际情况,钟波并未对其实施司法拘留。“把他拘到看守所,还不如让他出去挣钱,早一天还清执行款,案子就早一天彻底执结。”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