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古代郡县治理的经典故事(一)

发布时间:2019-08-07 19:37:30 来源:中国报道

文/湘潭市政法委副书记 钟立新

艾亲

>>司马迁《史记》: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便是“郡县治,天下安”的出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而在海内设为36个郡,以郡县治天下。后来,诸天子皆以郡县制为治国良策,而委以信臣精英戍而牧之。承秦郡县治国成为一种趋势,选拔优秀人才赴各地任“县令”也是通行的做法。可见,县令是“芝麻官”,却担着“千钧担”。

在古代,郡县固小,五脏俱全。如何治理,更是各有各的招数。今天,我们就向大家说一些郡县治理中的经典故事,其中可能有你不曾知道的东西。

>>宽和仁厚,深得民心的“循吏”代表黄霸

黄霸,字次公,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昭帝和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和才名,尤其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其以待诏身份捐官做了侍郎谒者,后因兄弟犯罪,被弹劾丢了官。随后其又捐谷求官,授补左冯翊,负责郡内钱粮事宜。在任内,其公正无私,体察民情,优待宽厚,经上司考察,再被举荐为河南太守丞,其熟稔法律条文,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处事议政合乎法度,也顺应民心,故而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爱戴。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辅政,其沿用武帝末年的严刑峻法约束臣民,导致各地官吏以执法严酷为能,唯有黄霸宽和以待,爱民如子,因此赢得了仁厚的名声。

汉宣帝时,黄霸当了扬州刺史。黄霸三年的任期同样是治绩卓著,贤良考核名列上等。汉宣帝甚是满意,下诏表彰,并改任黄霸为颍川太守,俸禄两千石,并赐车盖,以示其德高望重。 这一年黄霸63岁。

黄霸做官的志向很明确,并且也很有行动力和方法。在颍川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百姓安居乐业,农业大幅增长,人口数量增加,犯罪率低下,各项指标全国第一。可谓是下得百姓民心,上得君主欢心。

原来的颍川远没有想象的好。

黄霸治理郡县确有一套。其到颍川任职时,其不坐轿,不骑马,带着一个管家就去了。进入颍川地界,逃荒要饭的一拨又一拨,通过和这些百姓闲聊,其得知逃荒者的土地被豪强恶霸掠夺去了,不逃荒就得饿死;而进衙门告状,还未开口就先挨板子⋯⋯

到任后,其认为时机不成熟时不宜先去触动豪强地主,当务之急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很快,逃荒的农民纷纷返乡耕种;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其开始打击豪强地主、恶霸,凡证据确凿的便狠狠打击,并且要补足拖欠的税款,返还强占百姓的土地、粮食、牲畜、房屋。

当然,黄霸也不忘教化百姓,为了把朝廷恩泽天下的政策布告百姓,其遴选品行优秀的官吏分散到属县宣讲诏书,让百姓知道皇上的旨意。此外,其还让邮亭乡官都饲养鸡猪,收入用以赡养鳏寡孤独和贫穷的人;其制订条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利用他们做好事和防止奸邪之徒。

治理郡县头绪很多,首要的当然是吏治。为此,黄霸用了很多心思,其在惩治完恶吏、贪吏之后,开始根治懒吏、庸吏。其走到田间地头与百姓广泛接触,既能获取施政意见,又能耳聪目明,还能解决百姓疾苦,故而下级官吏都勤恳做事,从来不敢欺上瞒下。比如,某乡吏上报说有个孤寡老人去世而没钱安葬,黄霸居然能告诉乡吏某处有棵大树可砍了做棺材,某亭有只小猪可宰了做祭祀之用,乡吏照此去办,果如黄霸所言。这一来,郡中都把黄霸当神仙看待。因为其治理严谨有方,盗匪无法容身,都逃到其他郡县了。仅仅三年时间,黄霸就把颍川郡治理成了“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社会。

前56年,汉宣帝下诏表彰黄霸吏治之功,封其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其将皇帝的赏赐全部捐给河道治理,让皇帝及众人刮目相看。几个月后,其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前55年,已经77岁的黄霸接替邴吉担任丞相,封建成侯。

到了朝廷,黄霸好像变了一个人,频频闹出笑话,还越权荐举史高担任太尉。这明显触碰到了皇权,当汉宣帝严斥其后,其彻底老实了,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

汉宣帝明知黄霸不称职,也许是朝中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毕竟黄霸为人忠厚、又有政绩、还没有坏心眼。就这样,黄霸做了整整五年丞相,并在任上去世。

后世朱元璋评价黄霸:凡郡县得一贤守令,如颍川之黄霸,何忧不治。

虽然说黄霸这种心思细腻、体察入微的性格并不适应高屋建瓴、统筹大局的丞相之职,但其善于治理郡县确是不争的事实,其以“循吏”的代表载入史册。

>>矮小精干、热衷于杀人的“酷吏”严延年

严延年,字次卿,今江苏睢宁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

严延年小时候学过律法,其人长得矮小精悍,但办事敏捷。严延年是穷苦过的,跟底层百姓感同身受,其非常痛恨权贵和皇亲国戚的胡作非为,对治下那些权贵势力也极力打压,尽量为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

汉宣帝时,严延年被安排去治理平陵县。当时的平陵县治安极差,民风不古。其到任后开始铁血政策,抓人不问是非,抓到就严刑拷问,逼供认罪后便立即处死,不留任何余地。不过当时抓的确实都是贪官或恶霸,所以严刑效果不错,当地的治安也因此改善。可是其太过严厉,终究还是惹了众怒,最后被弹劾罢职。

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叛汉朝,强弩将军许延寿请严延年担任长史,其跟随军队一举击败西羌,立有大功,返回后其调任涿郡郡守。当时涿郡几任郡守没有才能,涿郡公法废,而郡吏更是惧怕大姓高氏。

#p#

严延年到任后,派遣蠡吾、赵绣拷问高氏,获得高氏死罪的口供。赵绣见严刚上任,不知其意图,于是备了两份罪行文状,打算先拿出罪行较轻的文状以观察严的意图。结果严延年在赵绣的怀中搜出了那份罪行较重的文状,于是将赵逮捕,第二天早晨当着高氏的面杀掉赵绣,所有官吏都两腿发颤。最后,高氏俩家被诛杀各几十人。郡中震动恐惧,道不拾遗。

汉宣帝欣赏严延年,奖励了其30斤黄金,并任命为河南尹。

严延年从来不贪财,一切都向清官看齐;其像骨肉兄弟一样地对待那些能保全节操的属吏,属吏们也都愿意亲近、投靠,并舍身不顾。严延年过分痛恨邪恶,手段多样且毒辣,特别是其对于所想杀的人而写的判案狱词缜密,几无漏洞;对那些侵犯贫弱的豪强,其总要饰文逮捕并将其定罪;而对于贫弱之人犯法,其也是更改讼词以使他无罪出去。为防止万一,其甚至不让管文书的主簿和其他亲近的官吏知道内容,官吏和百姓没有人能够猜测到其意图的深浅。

到了秋后,严延年嫌杀人场面不够壮观,其总是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犯人们的血流了几里地,时人称其“屠伯”。

与严延年交好的京兆尹张敞治理京城就比较人性化。其写信劝严延年不可滥杀。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是杂草茂盛禾苗荒芜,怎能不铲除?

当时黄霸在颍川用宽恕的方法进行治理,郡中太平,连年丰收,汉宣帝认为其贤能并下诏赞扬。严延年内心很不以为然!

有一年,严延年的母亲从江苏来,正好看见其群杀囚犯,大惊失色,就停在都亭,不肯进儿子的府邸。严延年出都亭去拜望母亲被拒之门外。严延年脱帽叩首,过了好久,其母亲才肯相见,并责备说:你有幸得到郡守的职位,一个人管治千里之地,我没听说你推行仁义教化,却用刑罚肆意杀戮,难道你不是百姓的父母官?天理昭然,我不愿到老了看见儿子被他人所杀,我走了,回去等着给你扫墓吧⋯⋯

严延年做事太过,缺乏宽容,还没耐心,更不懂教化,这为其覆灭埋下了隐患。

河南地界发生蝗灾,府丞严义巡视蝗虫情况后拜见严延年,严延年情绪低落,随口说:蝗虫难道不是凤凰的粮食吗?这句话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还有左冯翊职位空缺时,汉宣帝一度选了严延年,但最后关头却顾忌到严延年酷吏的名声而追回任命。严延年十分不满。这是对皇帝有怨言。

严延年举荐手下一个廉洁狱吏,却不料此人被查出收受赃物,其因察举不实受到降低俸禄的惩罚。

严延年与严义在丞相府共过事,严义害怕严延年(或许还有别的深层次因素),惟恐遭其阴谋诬陷,加之严义得知自己时日不多时,想到与其被严延年折腾而死不如死得壮烈些,所以其去长安告御状后选择了自行了断。朝廷追查到了严延年,众臣不待见其,故落井下石,所以调查结果说其藐视君王、诽谤朝政。不久,皇帝下诏将严延年诛杀。

>>发明举报箱,铁腕治黑恶的名臣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今河北博野人,西汉名臣,古代著名清官之一。

赵广汉出道时不过郡里一小吏,凭着自家本领,一路往上升,当上了京辅都尉。后来,其在废刘贺而迎汉宣帝时表现突出,被封为关内侯,也成为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之后便提拔到颍川郡当太守。

赵广汉在颍川调研的结论是:大姓豪强为非作歹,他们之间通过互相通婚结成根深蒂固的同盟;其次,官吏多与盗匪同流合污,互通有无。

于是,赵广汉治颍川决定从地方豪强入手。首先,赵广汉把历任颍川郡太守治服不了的两大豪强首恶抓了,稍作审讯便拉出去砍头示众。此举就让庞杂的“关系网”没有了转圜、解救的余地。接着,其发出布告,在全境范围内提倡举报,还可以戴罪立功。

颍川郡的大小恶势力没有见过这么强硬的阵势,先是吓得“小鬼”们不敢出来活动,当“小鬼”们闻听有戴罪立功的机会时,为了活命便纷纷开始匿名举报。

赵郡守叫手下人在郡县衙门设置了竹筒,专门接受告发的信件。然而,颍川郡这帮大小恶势力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赵郡守的计。

所谓匿名举报,只不过是赵郡守的引蛇出洞法。“蛇”一出洞,就由不得它了,赵郡守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蛇”自相残杀。为了让颍川大小恶势力互相打起来,赵郡守也是用心险恶,其自己或指使属下故意向被举报人泄露举报人,从而挑拨他们相互仇恨,互相拆台。其次,为了打破强宗大族稳固的关系,赵郡守亲自布置亲信官员在举报信末尾故意署上对方宗族子弟的姓名或是假托宗族内部子弟举报宗族恶事。于是,宗族之间和宗族内部发生内讧,互相不信任,一时朋党分裂散落,帮派火拼,直至暗战不止,打个你死我活,甚至成为冤家对头,地方豪强婚姻联盟也不复存在了。

以上三招,第一招是擒贼擒王;第二招叫笑里藏刀;第三招是无中生有。于是,颍川郡盗匪不出数月就犹如秋风中的落叶,被狂扫一空。

赵广汉因治理颍川有功,不久被调往京城担任京兆尹。京城是文武百官、权贵显要、豪门大富聚集之地,京兆尹可不是好当的。

赵广汉刚上任时,趋炎附势之辈争相拜访,其一个也不见,并传话说:我们私下交结,他日恐有流言传出,于你于我都不利。其拒绝献媚拉拢,却与下属、百姓打成一片,有时兴致来了甚至可以谈通宵达旦。交谈中,其总结出了探知实情的方法一一“钩距法”,就是广布眼线,层层递进,示之以虚,从而占据案件侦破主动权。

赵广汉上任时,长安的治安形势一度混乱,百姓受害的事时有发生,官匪勾结十分猖獗。其召集心腹,希望他们暗中侦察,把盗贼的踪迹摸清,并郑重地说我志在剿除盗贼, 不会和从前的官员一样无为。

赵广汉命人暗中详查的过程自然是内紧外松,看上去和前任的做法没有两样。于是,盗匪们放下了心,并放胆胡作非为。一时之间长安城治安形势变得更坏。

殊不知这是赵广汉的欲擒故纵之计。好戏慢慢拉开了序幕。

赵广汉的戏演得也够真的,既骗过了盗匪,还骗过了朝中众大臣。

眼见京城盗贼横行,朝中大臣纷纷指责赵广汉失职,差一点就要以放纵不管、与盗贼勾结联名弹劾。汉宣帝也怒气冲冲地质问。

散朝后,赵广汉独自留下,连声向皇帝解释说:京城重地,盗匪必须彻底剿灭, 这是臣决心要做到的事;无奈贼情不明,轻举妄动便会打草惊蛇;臣故意装作不闻不问,只是想让盗贼悉数暴露,以便属下全然摸清盗匪的状况以及那些和他们勾结的差吏;陛下放心,臣已广布人手,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是盗贼的末日了。

汉宣帝听罢,知道了赵广汉的良苦用心,于是便不再责怪,还配合其做好保密工作。

不久,赵广汉全然掌握了匪情,其决定“收网”,官差们和调来的军队受命同时出击,由于情报信息准确,故而每击必中,很多和盗匪勾结的官吏都被抓在现场,搜得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京城长安的盗匪被肃之一空。

赵广汉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够漂亮。

赵广汉治匪盗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

京城富人苏回被俩歹徒劫持,赵广汉带兵包围了苏家,其亲自去跟劫匪谈判,说你们把苏大人放了并束手就擒的话,我可以让你们少受点苦,若你俩命大能多活几年,遇到大赦,或许就不会死了。俩劫匪当然知道赵广汉的威名,当即开门出来,跪地求饶。

赵广汉亲自把劫匪送到监狱,其令主事的差役悉心照顾,并给以酒肉,临离开时居然给劫匪下跪,感谢他们没有杀人质。到了秋决,其还惦记着这事,预先给他们买了棺木,俩劫匪感慨地说:死无所恨。

又如,赵广汉在京城的副手杜建手下门客横行霸道,民怨很大。其屡次提醒杜建要约束属下,但杜建欺生,没有把赵广汉放在眼里,依然纵容手下我行我素。于是,赵广汉将杜建及党羽统统抓了起来。

杜建被抓,说情的纷纷来找,赵广汉概不理睬。于是杜建的家人密谋劫狱,结果,这边刚刚商量完,赵广汉就知道了,其警告众人:若计如此,且并灭家!吓得这帮人一愣一愣的。不久,杜建被拉出去砍了脑袋。

然而,赵广汉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喜欢包庇自己的人,且报复心很强。其门客私自在长安市场上卖酒,被丞相的属吏发现,并给予了惩罚。该门客怀疑是苏贤告发的,赵广汉不但不责罚门客,反而派人去追查苏贤,负责此案的尉史禹某胡乱给苏贤定了个罪名就将其抓进大牢。苏贤的父亲也是个能量通天的角色,其上书控告赵广汉。最终,禹某获罪被腰斩,赵广汉被逮捕入狱。后赶上皇帝特赦,赵广汉得以出狱,只降了一级俸禄。

此时的赵广汉耿耿于怀,其获知苏贤父亲的举报是受丞相魏相的属下荣畜指使,其孤注一掷,又随便找了个罪名杀了荣畜。

真不知道那时的赵广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这可是顶着丞相干啊!

汉宣帝知道荣畜案后,十分生气,当即把案件交给丞相和御史大夫办理。

话说丞相魏相的经历几乎和赵广汉一样,都是起于郡县,都治盗匪有一套,不同的是魏相更正直,更刚毅,在朝中的口碑和人脉更好,也更得圣眷。

赵广汉为官以来第一次感到了不安,然而其并没有乱方寸,决定采取“把水搅浑”的策略,即把皇帝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魏相身上去,自己或许可以逃过一劫。于是其通知在魏相家的卧底赶紧“抓把柄”。很快卧底就提供了一个魏家奴婢死亡的线索。赵广汉不辨真伪,就派人去威胁魏相,希望停止调查。然而,魏相非但没被吓倒,反而命令属下务必把赵广汉犯罪事件追查到底。

魏相出硬招,赵广汉只好一意孤行也来更狠的。其亲自带领一帮吏卒闯入魏府,把魏夫人及十几个奴婢全拖到院子里跪下,逼着他们承认魏相杀害婢女。魏相听说后怒不可遏,马上跑到皇帝那里告状。汉宣帝派去调查的人很快就查明赵广汉所说魏相杀婢女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朝廷上下一听到这个结果,纷纷表示支持魏丞相,汉宣帝于是大手一挥,赵广汉就被拖出去腰斩了。

赵广汉擅长特务活动,但最大的毛病是过于自信,其对得到的信息不作甄别是其“从高处坠落”的重要原因。

>>执法严酷,被刘秀称为“强项令”的董宣

董宣,字少平,今河南杞县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酷吏。

董宣年少时好读史书,学识渊博,刚正不阿,其年过60岁才被司徒侯霸推荐给汉光武帝刘秀,因其精明能干且秉性正直深得光武帝赏识。

光武帝深知董宣执法严明,于是将其调派到豪强聚集、最难治理的北海郡任国相。董宣上任后,很快就了解到大族首领公孙丹影响力最大,于是先礼后兵,将公孙丹招入官府任职五官掾,目的是想把其拘束住,让大族首领起到带头守法的作用。然而,公孙丹仍我行我素,也没有把董宣放在眼里。公孙丹盖了一栋住宅,风水师认为是凶宅,其就让儿子杀了一名过路行人,并把尸体放在豪宅中以避祸消灾。董宣调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逮捕,并依律斩杀。之后,公孙丹宗族的30多人持械到官府向董宣喊冤示威闹事,董宣毫不客气地把他们全逮捕并杀死。青州刺史认为,董宣杀人太多,就向皇帝告状,董宣只好到廷尉府接受质询、调查。

董宣一次杀掉这么多公孙氏的后裔自然受到质疑。经廷尉调查,董宣被关进监狱,之后判处死刑。在狱中,其早晚诵读诗文,悠然自怡,狱卒送来断头饭,其凛然面对,并说:我长这么大,没吃过别人的食物,何况临死前?断头饭都吃过了,就在即将处死前,光武帝念及其是一员干臣,便派人赶到刑场,赦免了其死刑。

在刑场,其请求喊“刀下留人”的使者向光武帝禀明其手下没有罪过,自已可以被杀,但手下之人不能杀。

光武帝知道后,愈发看重董宣,便将其降为怀县县令,也不再查究其手下人的罪行。

东汉初期,像董宣这样的能吏干臣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江夏郡一带就民风剽悍,匪患严重,其中有一个叫夏喜的江洋大盗,啸聚山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几任郡守都拿其没有办法。光武帝对此事十分头疼。有一天,光武帝经邓禹提醒,想到了董宣这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主”,于是特意任命其为江夏太守。

董宣这位能臣确实有办法,在赴任途中,其想到了“敲山震虎”、“隔山打牛”之计,其发布檄文,意思简单明了,说:朝廷让我当太守是认为我能够捉拿贼寇、还地方以安宁;而今我统兵而来,望布告到达之日起,有作奸犯科者速速自首;否则,朝廷兵勇到达之日,就是你们的杀身之时,望你们考虑一下自己的下场!

众匪徒见到檄文,都知道董太守的厉害,于是惊恐异常,还没有等大兵来剿,便或降或逃,纷纷作鸟兽散,江洋大盗夏喜也来了一个金盆洗手。就这样,董宣未费一枪一刀,未耗一钱一粮,未损一兵一卒,仅靠一纸檄文公告就摆平了打家劫舍的强盗。

然而,江夏有个都尉阴氏是当朝皇后阴丽华的娘家人。这个“官二代”自恃朝中有人,胡作非为,涉足江夏几乎所有赚钱的事。董宣先是瞧不起这些皇亲国戚,之后又查出了他们的违法行为。这下就捅到了马蜂窝,阴都尉一下就告到了朝廷,朝廷不分清红皂白就免了董宣的官职。

董宣无官一身轻,过了几个月的悠闲日子。京城洛阳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也是最难治理的地方。光武帝又戏剧性的任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

43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个老奴仆行凶杀人后躲进公主家,官吏不能进府抓人。捕役们按董宣的指令守侯在公主府,等到这个奴仆陪公主外出时,众捕役一哄而上截住公主的车驾,将杀人奴仆拖下车,董宣当众宣布该奴仆的罪行并当众问斩。

公主失了面子,哭着闹着给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召来董宣,在气头上准备杖毙董宣。董宣说:反正我只有一死了,恭请皇上死前让我说一句话,陛下圣德,中兴了汉朝,现在却要放任奴仆杀害良民,将来如何治理天下?皇上不用杖击,让我自杀吧。董宣接着就头撞朝堂石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自知对董宣杖毙是太过了,于是想做个转弯,便令人将其扶起,只是要求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仍然不服,左右上前强按其头,其两手撑地硬是不肯就范。

董宣以命相谏,公主的气也消了许多,光武帝有意保全董宣,用眼神示意左右退后,公主故意调侃弟弟,说:你当百姓时隐藏逃犯和死罪之人,官吏也不敢上门拿人;现在贵为天子,却不能让一个县令屈服吗?

光武帝十分智慧地笑着回答说:天子不能和老百姓一般见识啊!于是,光武帝放了董宣,还敕封其为“强项令”,意思是硬脖子县令,还赐予30万钱。董宣把所有赏赐的钱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

此后,豪强听到“强项令”的名号都会吓得发抖,时人谓之为“卧虎”,洛阳百姓还编排了歌谣:董宣衙前无冤鼓。

董宣任洛阳令5年,74岁时病死在任上。发丧时只用粗布草草盖了尸体,而家中有几斛大麦和一辆残破不堪的官车。光武帝知道后,说:董宣做官廉洁,可惜是他死了我才知道!之后光武帝用大夫礼节厚加安葬,还封其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董并官至齐郡国的相国。

董宣的历史形象是有争议的,认为其一味地用严刑痛杀,而少有仁信之道德感化。

>>大器晚成,治行卓异的“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今山西吕梁人,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龙横跨明清两朝,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1639年,于成龙参加明朝的乡试,勉强考了副榜贡生,会试后,其以父亲年老为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1661年,于成龙的父亲去世后,其入清朝的国子监学习。同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自愿申请到别人不愿意去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当县令。其抛妻别子离开家乡时,誓言“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屋。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

于成龙的治理从打击盗贼开始,其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所以,其始终坚持“剿抚”结合,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回归到农业生产。

初步解决了盗贼问题后,于成龙在罗城建立保甲制度,之后又约会乡民练兵,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地方安定了,老百姓也陆续返回家乡。罗城之地瘴疠横行,于成龙不惧瘴疠,整日去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一起耕作,还时常奖励他们,以此来劝课农桑。于成龙在罗城为官三年就使罗城摆脱了混乱。其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其考评为广西唯一的“卓异”。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成片的荒地。于成龙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担心垦了荒,万一这片地原来的主人回来了,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情况,于成龙以州府的名义发出大量的通告,要求逃离的居民限期回归;如果到期没有回归,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的土地就归谁。这就是“禁止原主认业”,其先于清廷规定15年。因此,整个合州人口暴涨,农耕经济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

1669年,于成龙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属于仅次于知府的官员,其首要职责就是处断案件,整肃民风。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的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即坐镇岐亭治盗。为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其总是亲自访察,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过路客或是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一日,其碰上了歧亭大盗彭百龄,便邀往酒肆饮酒。闲聊中,其装作不知彭的底细,历数本地大盗和小窃。彭百龄一听于成龙对自己的同伙了解得如此透彻,从此彭百龄金盆洗手,甘愿充当捕役,其余盗贼远离歧亭。缉盗的时候,其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

于成龙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的方法。其在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其铁面无私,而且十分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

于成龙因在黄州任上的政绩又为湖广巡抚器重,再次被举“卓异”,1673年,其擢升为武昌知府。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在吴三桂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了许多湖北籍部将持封官“札书”回原籍策反,欲串联起来制造暴乱。

1674年初,麻城县发现“伪札”,知县即以“通贼”罪名大肆滥捕,搞得人人自危,其中刘君孚父子接受“副将伪札”后乘机联络其他山寨发动暴乱。于成龙查清真相后,以“招抚”为方针,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300猎户,一场动乱顺利平息。

八月,第二次暴乱接踵而至。声势大大超过前次。于成龙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进剿的策略。后来,其调集乡勇数千人与暴乱分子展开激战,其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为此,其受到湖广总督的高度褒奖。

1678年,于成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破格招用。1680年,康熙帝“特简”其为直隶巡抚,翌年春,又召见其于紫禁城,当面褒赞其为“清官第一”;未逾两年,又让其出任两江总督。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其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在直隶,其“与同仆共吃”;在江南,其“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亲切地称其为“于青菜”。到于成龙去世时,伴随其一生的那口破旧的木箱子里除了一套官服,别无余财余物。当地老百姓听说其去世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商贩僧侣,都痛哭流涕,争相来送。可见其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康熙帝还破例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这是对其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专心政事,心忧国家,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因此,史书称其为“循吏”。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