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文旅融合擘画振兴新图景

——湖南常宁市以“诗与远方”赋能乡村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5-03-17 13:13: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青山隐隐,瑶歌悠扬,在湘南大地铺展的常宁乡村振兴画卷中,文化为魂、旅游为脉的融合实践正迸发勃勃生机。2024年,湖南省常宁市以“文旅赋能”为笔,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据统计,全年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100%实现了集体经济翻番,交出了一份“既有流量更有留量”的亮眼答卷。

共享经济“破圈”:从农田到餐桌的振兴密码 

在三角塘镇长江村,300块标准化共享菜园成为城市家庭的“云端农场”。“周末带孩子种菜、在共享厨房做农家饭,既能体验农耕,还能带走新鲜蔬菜。”长沙游客王先生感慨。2024年,该村创新“共享菜园+研学+生态”模式,开发农耕课堂、户外厨房、星空露营等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更吸引12名青年返乡创业。当地村民刘先生指着千米文化长廊介绍:“我们把乡愁刻在墙上,把财富留在村里,现在连‘90后’都争着当‘新农人’。”

这种“共享基因”在常宁乡村遍地开花:油茶小镇将千年油茶文化转化为舌尖经济,游客既能观摩古法榨油,又能DIY茶油手工皂,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衍生出护发素、护手霜等20余种特色商品;塔山瑶族乡让万亩茶园变“沉浸式剧场”,游客身着瑶服采茶、学唱瑶歌制茶,带动茶叶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西江漂流景区“借景生财”,43栋瑶族风情民宿与激流探险、森林康养结合,暑期单日最高接待量达上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

非遗“活态传承”:老手艺变身新产业 

“直播间30分钟卖出100套瑶绣装饰品!”在塔山瑶族文化传习所,非遗传承人盘秀云举着手机展示战绩。随着人民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瑶绣匠人开发“极简风”服饰和首饰,常宁版画、常宁剪纸变身城市伴手礼,塔山茶非遗工坊年产值超1200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非遗+旅游”的化学反应,据当地旅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在打造“智慧文旅”,让文化地图“开口说话”,游客扫码即可与虚拟瑶族歌师对唱,有数字机器人对当地景区(景点)、地域风情等等情况进行具体介绍;使传统技艺和特色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

红色文旅“年轻态”:让历史照进现实 

“通过AI技术‘亲历’工人大罢工,比教科书更震撼!”在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中学生李晓雯在“沉浸式红色课堂”中热泪盈眶。常宁市深挖红色“富矿”,打造“可触摸的历史”AI复原技术重现水口山工人罢工场景,红色驿站推出“初心咖啡”“薪火文创”等潮品。2024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量增长30%,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肖石月故居、彭明治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单日最高讲解达100余场次,红色基因在创新表达中薪火相传。

城乡“双向奔赴”:文旅服务暖了民心 

夜幕下的石山村文化广场,村民与游客围着篝火跳起舞蹈。“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文旅饭碗’。”民宿经营者李大姐笑道。平安村、石山村凭借古朴村落和民俗活动,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常宁市打通文旅惠民“最后一公里”,文化馆、歌舞剧团送戏下乡100场,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4000余场。将文化带到乡村、带到田间地头,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2025站在新的起点,常宁文旅描绘新蓝图。常宁正以文旅之笔,续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邓小保 陈小伟 陈林)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