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你们曾经来过,但从未离开,谢谢你们。”4月2日上午,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与缅怀纪念活动的现场,角膜捐献协调员这句深情告白,湿润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眶。
清明节将至,由衡阳市红十字会主办,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衡阳爱尔眼科医院、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生命·希望”——2025年人体器官捐献宣传与缅怀纪念活动在万福陵园举行。活动现场,衡阳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周晴致辞,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屈顺林院长、衡阳爱尔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杨莎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OPO协调员谭春梅、受捐者代表共同讲述遗体角膜捐献背后的生命接力故事。爱尔眼库衡阳角膜接收站、衡阳市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器官捐献者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共同参与,以鲜花与追思向捐献者致以崇高敬意。
活动现场
衡阳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周晴致辞
衡阳爱尔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杨莎莎讲述角膜捐献背后的生命接力故事
爱尔眼库衡阳角膜接收站工作人员向人体器官捐献者墓碑献花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我国每年有约10万新的角膜盲症患者出现。然而,能够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每年不足1万人。衡阳爱尔眼科医院作为爱尔眼库衡阳角膜接收站,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用爱传递光明”的使命。在衡阳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截至目前累计接收角膜捐献60片。每一片角膜背后,都是一次生命的馈赠,更是社会文明的缩影。
在角膜捐献的感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来自常宁市的小学校长刘女士,教书育人二十余载,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然而,2022年12月的一纸诊断,让她的生命骤然进入倒计时。面对癌症病魔,刘女士在最后时光里做出决定:“眼角膜不受癌细胞影响,如果死后能用它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拯救家庭,就是值得的!”女儿含泪回忆,母亲化疗期间始终坚强,临终前反复叮嘱:“多救一个人,成全一个家。”……如今,刘女士留下的两枚角膜已让两名角膜盲症患者重获光明。
每一个无私奉献诠释大爱的故事,都让角膜接收站的工作人员记忆深刻,那位出生七日便离世的小天使,以纯净善意换回一位母亲的光明,那位毕生奉献教育的老者,用最后的馈赠诠释“生命有尽,大爱无疆”。他们的人生或许短暂,但善意与希望的火种已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据了解,爱尔眼库已经有8000多人填写了自愿无偿捐献角膜的志愿书,3000多位志愿者在去世后捐献了角膜、遗爱人间。爱尔眼科平均每年为千余名患者实施角膜移植手术。“遗体角膜捐献是一种意义深远的行为,它不仅延续了生命,还能帮助他人重获光明。我们鼓励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这一崇高事业,对所有捐献者表达最深的敬意和感谢。” 衡阳爱尔党支部书记杨莎莎表示,期待更多人打破传统观念,加入这场生命的接力,让爱与希望在人世间永恒流转。(邓小保)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