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糖尿病人的春天到了

发布时间:2019-09-27 13:47: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陈小伟 报道)目前,糖尿病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一旦得了糖尿病,不是吃药就是打针,一天三顿吃药不敢“断顿”。广东省糖胖病逆转研究所最近在广州成立,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糖尿病何以逆转?该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谷根教授近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糖尿病是综合因素导致,逆转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10多年临床研究已成功逆转逾千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

逾20载糖尿病成功逆转

目前,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共计1.144亿人,糖尿病前期患者高达50.1% ,如果不加干预,2040 年我国患者数量将上升至1.54亿。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中国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的医疗费用总支出也高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总支出为3850亿元。

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更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目前,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药物越吃越多,且终身服药,这样让我们进了一个误区,认为糖尿病就没办法医治。实际上通过系统治疗,糖尿病是可以逆转。10多年来,我们已经成功逆转1000多例糖尿病患者。”徐谷根表示。

今年79岁郭婆婆,患糖尿病20年,血糖经常高达20mmol/l,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50个单位。虽然接受了正规治疗,但因年纪增长,各种并发症也缠上了身,前两年检查发现心肌缺血和视网膜病变,对病情忧心不已。2018年,她参加了“救糖行动”第20期“糖尿病逆转体验营”,经过3个月的糖尿病逆转管理,她的血糖成功逆转至正常值(6.5mmol/l),今年开始已经不用打胰岛素和吃降糖药了。

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可以逆转的。其秘诀在于掌握胰岛α、β细胞的转换。人体有能量代谢的自我调节机制,胰岛素实现降糖,将糖搬运到细胞,没有胰岛素当然不行,比如1型糖尿病,先天缺乏这项功能。但II型糖尿病,它并非胰岛细胞凋亡,而是细胞转化出了问题。治疗糖尿病,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可考虑改变胰岛细胞的“环境”、“土壤”。

早在10年前,徐谷根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肥胖与糖尿病的方法--“XG溯源系统根糖法”,通过追溯糖尿病发病根源,采用中西医结合调整内分泌,并运用系统的方案,包括综合监测血糖、精准营养、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采取互联网+院内/院外管理模式,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终身管理方案,最终实现停药。

“吃”是一门大学问

今年65岁吴叔,患糖尿病8年。在刚确诊时,他遵从医嘱吃了两个月的降糖药,但每次想到要吃一辈子药,他就感到十分绝望。他坚信糖尿病是“生活病”,决定自己停药,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病”。

停药后的吴叔开始了在生活方式上的“自我调理”。在学习了各种各样的降糖“养生”知识后,他坚持主食尽量以粗粮为主,量上也把控得十分严格,同时,每天坚持运动从不懈怠。在如此自律的情况下,患病8年,他的身材并没有太大的走样。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血糖却慢慢脱离了控制,越飙越高,餐后血糖有26点多。正当为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发愁的时候,他的爱人在小区里遇到了逆转联盟的志愿者,在了解了大概信息后,爱人果断带着他来到省二院听徐谷根主任的讲座,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体验营。在参加了体验营后,萦绕在吴叔心中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糖尿病患者想要用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血糖不升高的前提下保障机体日常供能,还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仅在“吃”上,就是一门大学问。

徐谷根认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逐步升高,且年轻化的趋势,这是一个趋势。过去以为老年人才得糖尿病,现在30多岁就有了。没有家族史,但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吃得多,但不爱运动,导致肥胖,20-30岁就有“三高”,一查确诊为糖尿病。在临床上发现,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10多岁糖尿病患者也不乏,甚至几岁的小孩也有糖尿病,他们都没有遗传背景。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能量过剩,一方面吃或打针是摄入,运动和基础代谢是消耗,这是一个力。如果吃得多动也多,就可抵消了,如果吃得多,但动得少,就出现能量过剩。能量过剩导致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天气冷,血液循环慢,不注意保暖,血管容易睹,诱发并发症。冬天注意保暖,不要暴饮暴食。在饮食方面,牢记三句话:第一是总量控制。总量超了,肯定越来越肥胖。第二是低糖低脂。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含糖量不要太高,即升糖指数不要太高。如稀饭吸收快,血糖容易升高,而干饭吸收慢,低生糖指素。第三是少吃多餐。

什么是糖胖病?“糖胖病”概念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提出,用以强调肥胖与II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指在患有II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代表着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患者人群。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糖胖”,除了看他是否被诊断为糖尿病外,还要看他的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只要体重指数大于24Kg/㎡,这类患者即为“糖胖病”。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是能量过剩的集中体现,它会使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升高,还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恶化。

“终身服药”变“终身管理”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不到三分之一,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你并发症的防控是无效。糖尿病成功逆转,血糖稳定了,并发症就减少了,令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药费也减少。”徐谷根表示。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这是糖尿病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

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治疗,严重的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糖尿病逆转是否意味着完全治愈?记者问。

“健康变成不健康,不健康通过方式治疗可以变成健康,但当你不注意也变成不健康。逆转并不是完全治愈,而是将确诊糖尿病后的‘终身服药’变成‘终身管理’。患者仍需要坚持定期随访,综合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徐谷根强调。

从10多年临床研究显示,目前,糖尿病逆转有三个层次:首先是3年以内没有并发症,属于早期糖尿病。通过我们的治疗,逾九成可以停药,还有一成吃药。其次是已经3-5年,甚至10-20多年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胰岛仍有一定功能,属于中期糖尿病。经过我们的治疗,减少用药,并发症控制,血糖稳定,有部分可以停药。最后是已经有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血糖不稳定,需要打胰岛素,属于晚期糖尿病。通过我们的治疗,减少用药,血糖稳定,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徐谷根说,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逆转早期的糖胖病,我们成立糖胖病逆转研究所,探索并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尿病防控和逆转方案,帮助更多患者早发现、早干预,实现降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患病率。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特别是在实现糖尿病逆转、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显得极其重要。为推广“终身服药”变“终身管理”的糖尿病逆转新模式,由省疾控中心慢非所、中山大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红会医院相关专家参加,于今年3月-12月,在广州市招募糖尿病人群,进行“利用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治疗糖尿病与传统药物治疗比较”的人群随机对照研究。成立全国首家广东省糖胖病逆转研究所当天,启动由广东省糖胖病逆转联盟发起公益项目“糖尿病防治与逆转爱心工程——救糖行动”。

2017年,广东省糖胖病逆转联盟汇集众多知名专家教授、知名医生启动“糖尿病防治与康复爱心工程”之“救糖行动”,举办了近30期“糖尿病逆转体验营”,为几百位糖尿病老病号成功逆转糖尿病。

此次“互联网+糖尿病社区有效防控和逆转”项目及“糖尿病防治与逆转爱心工程”之“救糖行动”就是在前30期实践成功的基础上,计划将糖尿病防控与逆转的好方法在全省逐步推广。此次活动还将免费向试点社区糖尿病患者发放智能血糖仪,糖尿病患者每天自测血糖或在社区服务点检测血糖,血糖数据通过手机APP上传至数据库。由省二院内分泌科提供院内检查及治疗方案,经专业医生的院内治疗管理,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专家教授提供精准营养方案,由广东生命科学健康研究院提供院外日常管理,有效遏制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