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湖南慈利:小红花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09 14:50: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五月的武陵山脉,槐花香随风漫过层层烟田。在第135个国际劳动节(5月1日)的晨光中,湖南慈利县一群戴“小红帽”的党员躬身垄间,指尖沾泥,揭起蜷缩的旧地膜,与银灰色农机具交相辉映——揭地膜的手指沾满泥土,智能监测仪的屏幕闪烁数据,改良的拔秆机卷起烟秆如行云流水……劳动节的田野里,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画——泥泞的垄沟是底色,跃动的“小红帽”是点缀,而烟农掌心托起的新苗,正怯生生地探出第一片嫩叶,恍若一朵含苞的“小红花”。

每一帧画面里,“小红花”不仅是节日的馈赠,更是科技与汗水交织的乡村振兴印记。在这里,劳动者用智慧与坚守,为慈利的田野写下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党日活动里的“小红帽突击队”

当五月的晨露还在烟叶脉络上打旋,武陵山脉的烟田已铺开红与绿的画卷:党员们的“小红帽”掠过垄间,手指翻动处,一条一条旧地膜被揭下。

二十个“小红帽”在墨绿的烟垄间起伏,领头的专卖支部党员代朝辉正半跪着揭地膜,党徽蹭上了泥点,却在晨光里愈发亮堂。

“张大爷,您看这膜得顺着烟苗根部撬,像剥春笋似的。”他用手指从膜中间撕开,冻了一冬的塑料膜蜷曲着褪下,露出裹着新绿的烟苗。烟农张园初蹲在旁边学,布满裂口的手掌总怕伤着苗,代朝辉便把他的手拢在自己掌心里:“您摸,膜下的土温有15度,正是培土的好时候。”

田埂那头,95后党员袁广源正鼓捣着台银灰色的机器。“这是改良的起膜培土机,前头刀片能精准避开烟根。”他发动机器,齿轮转动带起细碎的土粒,地膜被卷成紧实的圆筒,尾部还跟着新培的土垄,像给烟苗围上了暖融融的“土围巾”。张园初凑过去摸了摸光滑的垄面:“比我拿锄头修的还齐整!”

代朝辉正在帮助烟农揭膜

暮色漫过山梁时,最后一垄地膜被收进编织袋,“小红帽”与烟苗的新绿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像极了漫山初绽的映山红。

这场“助农”党日活动,让21亩烟田换上了春耕的新装。当智能监测仪显示土壤湿度稳定在75%,当改良的培土机在田埂留下第一道辙印,那些身影早已成了烟农们心里最鲜艳的一抹红。

烟稻轮作里的“黄金接力”

慈利县杨柳铺乡的一处烟稻轮作示范田里,59岁的土家族烟农田建国蹲在田埂上,指尖掐着湿润的泥土,却迟迟不敢播下晚稻种——“墒情看不准,要么涝死苗,要么旱裂根。”往年这个时候,他总要在烟稻轮作的田里来回跑十趟,靠老经验判断土壤墒情。

没过几天,田建国的烟田边多了台太阳能供电的土壤墒情检测仪。“田伯,试试这个‘新管家’!”慈利烟草烟叶技术员张文宇抱着仪器钻进稻田,金属探头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她将监测仪插进烟茬地,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屏幕上立即跳出一串数字:“土壤含水量28.7%,电导率0.32ms/cm,正适合翻耕。”田建国凑过去,浑浊的眼睛映着跳动的数字,像在看什么稀罕物件:“这铁疙瘩比我摸了三十年的土还准?”

杨柳铺烟田里太阳能土壤墒情检测仪

张文宇教会他在手机上点开小程序,烟稻轮作的每个节点都标得清清楚楚:“6月5日烤烟采烤期,土壤需保持65%湿度;7月10日插晚稻前,要施腐熟烟秆肥。”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戳着屏幕,忽然笑出满脸褶子:“比我记在烟盒上的账还明白!”

如今,杨柳铺的烟稻轮作田里立起了32台监测仪,它们的“眼睛”盯着土壤、盯着气候、盯着每一滴汗水的去向。田建国常把监测仪的照片设成手机屏保,逢人就说:“现在咱种田,土里埋的不是探头,是烟草公司给咱装的‘智慧心眼’。”

当山风掠过金黄烟田,新时代的“田园诗人”用科技与智慧续写着“汗滴禾下土”的现代篇章,让“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

金叶创新的“银锄革命”

江垭镇的烟田里,慈利烟草“金叶情QC小组”负责人王彬正演示新研发的“山地拔秆机”。这台特意研究打造的机器,让烟农从“弯腰90度、拔秆半小时”的苦役中解放出来。

王彬在田间试验工具

2023年,王彬在下乡过程中发现烟农反映拔秆效率低,便带着团队蹲守烟田28天。他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17种拔秆头模型,最终设计出“螺旋式破土+液压升降”结构。“最关键的是这个仿人手抓握装置,”王彬展示着合金钢夹具,“能识别烟秆直径,误差不超过0.3毫米。”

烟农李洪国第一次使用机器时,握着操纵杆的手直发抖。当第一根烟秆“嗖”地被拔出,带出的泥土均匀覆盖在垄沟里,他突然大笑起来:“这比我儿子打游戏还溜!”

这款机器不仅节省人力,还能将烟秆粉碎还田。李洪国算了笔账:“每亩减少人工2个,增加有机质0.9吨,相当于省下300斤化肥。”

从党日活动的温度到烟稻轮作的智慧,从拔秆机的创新到“小红帽”的坚守,慈利烟草人用劳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们的故事里,既有“脚踩黄土地、手摘金叶子”的质朴,也有“指尖点科技、云端种烟粮”的灵动。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让张家界的山水间升腾起希望的烟火,也让“劳动最光荣”的箴言在武陵深处绽放出新的光芒。

当最后一台监测仪在杨柳铺的烟田亮起数据,当改良的拔秆机在江垭镇卷起粉碎的秸秆,当“小红帽”的党徽在暮色中愈发锃亮——慈利的山野间,一朵朵“小红花”已悄然绽放。它们不是歌谣里的天涯孤芳,而是烟农掌心褪去的老茧、是土壤里跳动的数据、是齿轮咬合时迸发的希望。这些“花”,扎根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盛开在新时代劳动者的汗水中,最终结成乡村振兴的累累金叶。

“从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种田!”田建国把手机屏保换成监测仪的照片,逢人便划拉屏幕,“你瞧,这小红花是咱慈利人的新庄稼!”

又是一年槐花香,山风掠过烟田,裹挟着“智慧农业”的芬芳,将“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播撒在每一寸深耕的土地上。(张立 卢晓芸)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