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风云变幻,八十年山河重光。从抗日战争胜利走到今天,中华民族在烽火洗礼中砥砺前行,在和平岁月中奋发图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的节点再次提醒我们:无数英烈的鲜血与牺牲,才换来今日山河无恙、烟火人间。
当胜利的钟声穿透历史云烟,当和平的曙光洗尽战争阴霾,当复兴的征途呼唤英雄血脉,我们以苍穹为纸、江河为墨,书写着中华民族最壮丽的英雄史诗——此刻,铁血将军戴安澜的英名,如昆仑雪峰拔地而起,在时代的苍穹下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1904年11月25日,安徽无为洪巷镇风和村,一声婴啼划破清晨的薄雾。他的父亲是一位塾师,年幼的戴安澜便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长大。戴安澜自幼聪慧勤敏,生得高大英俊,性格温和孝顺,是远近乡邻都称赞的好后生。他的伯祖母戴周氏,原籍安徽枞阳县周潭,是一位温婉又有才学的江南女子,尤为疼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亲自将他带在身边教养。
戴周氏不仅督促他读书识字,更以身教启迪心灵。她常常给戴安澜讲述岳飞、关羽等古代英杰精忠报国的故事。那些关于忠诚、气节与牺牲的英雄传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每当听完这些故事,他总是意犹未尽,追着长辈反复询问。正是在这种家风与熏陶中,少年戴安澜逐渐萌生了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志向。
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
1924年,戴安澜投身军事教育之路。他在严苛的训练中脱颖而出,以刚毅果断、治军严明著称。在军中,他从排长做起,历练于战火前线,多次参与东征、北伐和剿匪作战,锤炼出极强的指挥与实战能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自此全面陷入抗战烽火。戴安澜率部挺进前线,奋战于最艰险的战场之一。面对强敌压境,他带领将士们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在残垣断壁间筑起血肉长城。战斗中,他始终冲锋在前,凝聚全军之志,誓死捍卫国土尊严。他以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展现了中华军人的铁骨风采,也为后来无数抗战将士树立起血与火铸成的精神旗帜。
1939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的指挥官。在武器装备极其有限的抗战年代,第200师的成立极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机动作战能力,而戴安澜的卓越指挥,则让这支部队如同利刃出鞘、锋芒毕露。部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转战湖南、广西,屡屡以少胜多,成为抗战中的中坚力量。
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
1942年春,日军进攻东南亚,战火蔓延至缅甸边境。中国派出远征军驰援盟军,戴安澜率第200师担任先锋。他深知此战非胜不可,于缅甸同古与敌军展开激战。面对五倍于己的兵力和重兵围攻,他誓言“此地不守,誓不回国”,并在军事会议中折断指挥尺,展现必死之决心。十二昼夜激战,他以巧妙战术和无畏意志,力挫敌军精锐,被誉为“同古之魂”。
突围途中,在缅北的热带雨林中,他身中数弹,鲜血淋漓,却始终不愿退下火线。他把染血的绷带藏进军装,仍卧在担架上指挥行军。瓢泼大雨中,部队断粮七日,士兵们啃树皮、饮雨水,仍紧跟那面千疮百孔的军旗。这位38岁的将军,最终将生命永远留在异国山林,化作野人山不散的晨雾。
戴安澜将军烈士墓
1948年深秋,他的灵柩历经八千里烽烟路,回到芜湖老家,十万民众夹道跪迎英魂,江风低鸣,山松垂泪。一副挽联写道:“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是对一位民族英雄最深切的祭奠与肯定。
今天,在安徽无为的安澜中学,孩子们朗诵“将军百战穿金甲”,仍能听见穿越时空的铿锵之音。他不仅是一位战士,更是一段信仰、一座丰碑。他用血与命诠释了“忠诚”“牺牲”“担当”的全部含义。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安澜中学)
八十年风雨如磐,当我们在和平阳光下抚摸这段血色记忆,戴安澜将军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图腾。他的钢枪仍在警示后人:有些尊严必须用鲜血捍卫,有些丰碑注定由忠骨铸就。大江南北的杜鹃年年啼血,那正是英烈们用生命浇灌的华夏精魂,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赤色芳华。(邓小保)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