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归乡:从悉尼到龙洞的人生转场
2022 年 3 月,悉尼国际机场内,陈坤凝望着玻璃幕墙外那片阴霾的天空,手中的登机牌已被不自觉地攥出细密褶皱。航班信息屏幕上,“悉尼 - 长沙” 的字样闪烁跳跃,而此刻他的手机里,还留存着三天前父亲发来的视频。视频中,80 公顷的油茶林在春雨的润泽下泛着新绿,只是仍有几株茶树萎靡地耷拉着枝叶;镜头一转,仓库中堆积如山、滞销的茶油桶映入眼帘,父亲那鬓角新增的白发,似一把重锤,沉沉地敲击在陈坤的心间。
“坤伢子,要不回来搭把手?” 父亲这句质朴之言,宛如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即将入职澳洲知名设计院的陈坤心底,悄然萌动。刹那间,往昔回忆如汹涌潮水般袭来 ——12 岁那年,他满心欢悦地跟着父亲在油茶林里奔跑嬉戏,脚下是松软的腐叶,头顶是洁白的油茶花在枝头轻柔摇曳,那时父亲总满怀自豪地说:“这可是老祖宗留给咱龙洞人的金饭碗呐!” 后来留学澳洲,每一次与父母视频通话后,母亲都会精心寄来一瓶玻璃瓶装的茶油。在异国他乡,用这茶油煎蛋时,那股独特而熟悉的清香氤氲弥漫,瞬间便能驱散他心头所有的孤寂,成为他在异乡最温暖的味觉记忆。
飞机穿越赤道时,陈坤望着舷窗里自己的倒影,不禁忆起在墨尔本参加华人商会时,一位马来西亚客商所言:“你们中国的茶油,在东南亚可是稀罕物,就是知晓的人太少了。” 这句话恰似一把神奇钥匙,瞬间为他开启了对家乡产业全新想象的大门。当飞机稳稳降落在黄花机场,那扑面而来、裹挟着泥土气息的湿润空气,让陈坤真切地意识到,属于他的全新故事,即将在龙洞镇那片油茶林中,盛大启幕。
第二章 地缘:红土地上的油茶情缘
湘乡市龙洞镇的春天,总是热烈而奔放。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竞相绽放出洁白似雪的花朵,远远望去,仿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陈坤伫立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目光久久停留在墙上挂着的《湘乡县志》复印件上。在 “龙洞者,因山有洞穴,藏龙卧虎之地” 这段记载旁,贴着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那是 2011 年,父亲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的代表,在镇政府与油茶基地的奠基仪式上所拍摄的合影,照片中,父亲身后是一片荒芜、亟待开垦的山坡。
“当年这里全是荒草,你爸带着乡亲们一锄头一锄头地刨,光挖定植坑就挖了整整三个月。” 镇党委书记老李的话语,让陈坤仿若亲身触碰那段创业岁月的艰辛。这 80 公顷的土地,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心血与期望,更是龙洞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希望。作为陈赓、谭政两位开国大将的故乡,龙洞镇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吸引着十几万游客慕名而来。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的农业却始终停留在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迟缓,父亲的油茶基地曾是全镇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
2022 年 4 月,陈坤正式注册成立了 “湖南江山沁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品牌名称的背后,深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怀与美好初心:“江山” 二字,取自龙洞镇独特的山水地貌,彰显出这片土地的雄浑壮阔;“沁园” 则寓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守护与眷恋。当第一块刻有 “江山沁园” 字样的铜牌,稳稳地挂在基地门口时,父亲缓缓走上前,轻轻摩挲着铜牌上的字迹,感慨万千地说道:“当年我就想着能把油茶种好,就算大功告成了。如今你却要让它走出龙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担子可不轻啊!”
第三章 革新:当 95 后海归遇上传统农业
接过基地后的第一个月,陈坤便身着胶鞋,不辞辛劳地踏遍每一片油茶林。在深入考察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种植方式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一的茶树种植模式,致使土地利用率极为低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几乎完全依赖过往经验,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工设备的陈旧落后,更是导致茶油产量极不稳定。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他,至此才真正深刻地领悟 “农业,远不只是简单的种地那么简单” 这句话的内涵。
技术篇:林下经济的生态密码
在澳洲留学期间所学的环境科学知识,此时如久旱逢甘霖,派上了大用场。陈坤果断决定引入林下种养模式。2022 年 6 月,500 只黑山羊的幼崽被欢欢喜喜地赶进了油茶林。看着这些小家伙在茶树底下欢快地啃食着杂草,陈坤满心欢喜,索性蹲在地上,仔仔细细地记录着每一只羊的生长情况。那么,羊粪该如何高效地转化为有机肥呢?陈坤带领着团队,齐心协力搭建起小型沼气池,将羊粪进行发酵处理后,通过精心铺设的滴灌系统,精准地输送到茶树的根部。仅仅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原本稀疏瘦弱的茶树,竟纷纷抽出嫩绿的新枝,叶片也变得愈发油亮翠绿,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陈老板,你这羊可比人还精贵嘞!” 养殖户王大叔看着羊圈里安装的监控设备,不禁笑着打趣道。陈坤自主研发的 “防病虫害监测系统”,功能强大得超乎想象,它不仅能够实时精准地监控土壤湿度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还能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自动调节灌溉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2023 年秋天,油茶果的产量相较于往年,大幅提升了 30%,那一串串沉甸甸、压弯枝头的果实里,饱含着陈坤每天在林子里蹲守 12 小时的辛勤汗水与心血。
品牌篇:双品牌战略破局同质化
为了深入了解市场,陈坤不辞辛劳,跑遍全国的粮油市场。然而,令他深感忧虑的是,茶油市场已然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怪圈。“我们的茶油,品质丝毫不逊色于进口的橄榄油,为何就卖不上一个好价钱呢?” 经过深思熟虑,陈坤毅然决定打造双品牌战略:“江山沁园” 主打浓郁醇厚的传统风味,精准定位国内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群体;“沁椿堂” 则采用先进的冷榨工艺,突出清淡爽口的口感,主要瞄准年轻消费者以及海外市场。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包装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坤特意邀请中央美院的同学,为 “沁椿堂” 精心设计充满艺术感的手绘油茶花枝图案,瓶身选用墨绿色玻璃材质,不仅能够有效避光,更好地保存茶油品质,还洋溢着浓郁的东方美学韵味。2024 年 3 月,当第一批印有 “湘乡龙洞原产” 字样的茶油,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香港时,陈坤激动得彻夜未眠,在通关口岸整整守了一夜。“香港经销商说,我们的茶油在精品超市上架仅仅三天,就全部卖断货了。那一刻,我才真切地觉得,所有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坤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产业篇: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集群
走进现代化的加工园区,一幅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流水线正高速运转,脱壳、冷榨、精炼、灌装等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环节都配备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确保生产过程的精准与高效。陈坤并未仅仅满足于食用油这一单一产品领域,他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成功研发出茶麸粉洗发露、茶油护手霜等一系列日化产品,甚至还将茶粕巧妙地加工成有机肥,真正实现对油茶 “一棵树吃干榨尽” 的全方位利用。
“游客来了,既能观赏体验,又能尽情游玩,还能把心仪的产品带回家。” 在精心打造的 “两茶两羊” 体验中心,陈坤巧妙地设计了采茶体验区、古法榨油展示区以及产品 DIY 工坊。2024 年五一假期,前来陈赓故居参观的游客们,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地目睹了油茶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留言簿上满怀感慨地写道:“原来红色故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如此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农业,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第四章 共生:当企业成长遇见乡村振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倾洒在油茶林上,林间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宛如一场盛大的自然音乐会。76 岁的张大爷,背着竹篓,腰间别着的手机播放着欢快的花鼓戏,迈着轻快的步伐,准时来采摘油茶果。作为基地的固定员工,他如今每月能拿到 3000 元的工资,这在过去,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跟着小陈老板学习新技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咯!” 张大爷满脸笑容,言语中满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与感激。
就业账本上的民生温度
基地的用工账本,详细而清晰地记录着每一笔支出:76 个固定岗位,300 余个季节性岗位,每年发放的劳务工资高达 200 万元。通过 “公司 + 农户” 的创新合作模式,陈坤与全镇 200 户农户郑重地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使得每亩地的年收入从原来的 1500 元,一举涨到了 4000 元。脱贫户李大姐家种植了 5 公顷油茶,2023 年,她满心欢喜地拿到了 6 万元的分红。如今,李大姐逢人便说:“跟着小陈老板干,我们家的日子,就像这茶油一样,越来越甜,越来越滋润!”
红色文旅的破圈融合
在陈赓故居那古朴厚重的青砖灰瓦下,陈坤精心设立的红色农创展区显得格外醒目。在玻璃展柜中,色泽诱人的茶油产品与陈赓将军当年使用过的茶缸、草鞋等珍贵文物陈列在一起,相得益彰。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 “将军故里的茶油故事”,生动地讲述着龙洞镇的红色历史与油茶产业的发展历程。2024 年国庆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研学团团长,在参观完展区后,深受感动地说道:“孩子们在这里,不仅深刻地学习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还真切地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这样的教育意义,实在是太深远了!”
出海:从龙洞到世界的味道传递
2024 年 11 月,在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的现场,陈坤的展位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这是来自中国湖南的茶油,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能力比橄榄油还要更强一筹。” 陈坤手持试管,热情洋溢地向外国客商们演示着茶油的独特特性,旁边的大屏幕上,同步播放着龙洞镇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以及油茶林生机勃勃的种植过程。一位马来西亚的经销商,当场便被茶油的魅力所折服,毫不犹豫地签下了 500 吨的订单。临走时,他由衷地赞叹道:“你们的茶油里,蕴含着阳光的味道,承载着土地的故事,这是真正的大自然馈赠的瑰宝!”
在柬埔寨金边的东盟办事处内,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醒目地圈出了东南亚的主要市场。陈坤的眼神坚定而炽热,他的目标无比明确:要让湘乡茶油如同龙井茶叶、景德镇陶瓷一般,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名片,将这份来自中国乡村的独特味道,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五章 挑战:在希望与困境中前行
深夜,万籁俱寂,陈坤的办公室里却依然灯火通明。他眉头紧锁,双眼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报表,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进口的加工设备,占据了公司大部分的成本支出,一条年产 1500 吨的生产线,投资竟超过了 1200 万元。更为棘手的是,目前国内的设备厂家,暂时还无法满足高精度的生产需求。“要是能自主研发核心设备,那该多好啊!” 陈坤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 “产业链短板” 四个字,旁边密密麻麻地画满了问号,每一个问号,都代表着他对未来的思索与担忧。
市场认知的破冰之旅
在新加坡的推广会上,陈坤的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人都误以为茶油是用茶叶榨取的油,我们不得不从油茶果的生长周期开始,一点一点地耐心讲解。” 市场部经理小李,回忆起在义安城购物中心的路演经历,感慨万千。在那段日子里,他们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 “油茶果从开花到采摘,需要整整 13 个月” 这样的讲解,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然而,陈坤却始终坚信:“只要让世界品尝到第一口茶油的美味,他们就一定会深深地记住这个独特的味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不会白费。”
人才短缺的现实之痛
看着技术团队的人员名单,陈坤的心情愈发沉重。整个 30 人的团队里,“90 后” 仅仅只有 5 人,而真正懂农业科技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坤积极尝试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并推出了颇具吸引力的 “返乡创业补贴” 政策。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年轻人似乎更向往城市里便捷的生活与丰富的机遇,对乡村农业领域的热情并不高。“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我们必须得让他们看到这里广阔的发展前景,感受到乡村振兴事业的无限魅力。” 陈坤在给政府的建议书中,言辞恳切地写道。
第六章 未来:在油茶花香中续写传奇
2025 年春天,龙洞镇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签约仪式。陈坤代表公司,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们郑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未来,他们将携手并肩,共同致力于研发油茶新品种以及智能化加工设备,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山坡上,新种下的油茶苗在春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未来的无限可能,也如同这个年轻创业者心中那蓬勃生长、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站在观景台上,陈坤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他不禁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 “金饭碗”。如今,这个 “金饭碗” 里,承载的早已不仅仅是茶油,更是他心中那炽热的乡村振兴梦想。他满怀豪情地计划着,在未来三年内,建设一座独具特色的油茶文化博物馆,五年内,将基地规模扩大到 200 公顷,带动全镇 5000 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我希望,当人们提起龙洞镇时,脑海中不仅会浮现出两位开国大将的光辉形象,还能立刻联想到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油茶林,以及一个叫‘江山沁园’的响当当的品牌。” 陈坤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油茶林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此时,陈坤的手机突然响起,是马来西亚经销商发来的视频:货架上,“沁椿堂” 茶油被摆放在最为显眼的位置,一位当地妈妈正满脸笑容地向孩子讲述着中国茶油的故事。那一刻,陈坤的眼眶湿润了,他深知,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开出了最绚烂、最美丽的花。这片油茶林,承载着他的青春与梦想,也必将见证着龙洞镇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结语
陈坤的故事,无疑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他凭借着扎实的知识与深厚的情怀,彻底改写了传统农业的旧面貌;用创新的思维与无畏的担当,成功架起了家乡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龙洞镇的这片油茶林里,每一朵洁白的油茶花,都是一个梦想的起点;每一颗饱满的茶果,都是奋斗的珍贵结晶。当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当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洒向这片广袤的田野,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茁壮成长,更是一个时代蓬勃向前发展的有力见证。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正如那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每年春天都会如期绽放新的希望之花,等待着更多像陈坤一样怀揣梦想的追梦者,前来续写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传奇篇章。(张立 王新华)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