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她力量·家国行”志愿服务团走进珠晖区东阳渡街道明德小学,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彩非遗手工课”。活动以“色彩”为纽带,通过“文化浸润+创意实践”的双轨式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光彩与独特魅力。
合影留恋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关公脸谱是红色的吗?”在非遗文化小讲堂上,志愿者以问题为导向,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为孩子们揭开脸谱艺术的文化密码。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互动”的方式,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红忠白奸”的象征意义,更在趣味问答中掌握了漆扇、水拓画等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志愿者特别设计的“非遗知识闯关”游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现场气氛热烈非常。
非遗文化小讲堂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在志愿者指导下开启创意之旅。脸谱绘制区,孩子们三两成组,挑选心仪的色彩,在空白脸谱上尽情挥洒创意。随着画笔起落,一张张独具个性、色彩鲜明的脸谱作品跃然而出。“每个脸谱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们一样,拥有独特的色彩。”志愿者的鼓励点燃了现场创作热情。漆扇制作台前,孩子们屏息凝神,体验颜料滴染、水中成画的奇妙过程。当素白扇面与彩色溶液相遇,每一次提起都绽放独特的纹样。被誉为“流动的艺术”的水拓丝巾制作,更是让同学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神奇魅力。活动尾声,孩子们自豪地向志愿者展示自己创作的脸谱等作品,兴奋地讲解其中蕴藏的设计巧思,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同学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制作漆扇
小朋友认真绘制脸谱
本次志愿团以“非遗文化+美育课堂”的创新实践,将古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乡村孩子可触可感的生动课堂。非遗源于生活,更应回归并融入当下生活。这堂多彩非遗课,不仅是一次美的启蒙,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场非遗与童心的美丽邂逅,正谱写着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动人篇章。(邓小保 卿馨 刘方红 陈颖 程乔伊)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