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四川南江县沙河镇大力发展产业振兴乡村

发布时间:2019-12-07 00:40: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产业振兴乡村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彭训平 报道)近年来,四川南江县沙河镇立足农村这个主战场,将发展产业、培育项目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截至目前,该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家,省市级合作社10家,共发展现代农业13000亩,在联盟、上营、星光三村联合打造集体经济千余亩,招大引强建有生猪养殖基地、黄羊养殖基地、核桃基地、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全镇农村年经济总收入超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8500元。

建好基层组织 培养产业振兴“青年军”

办好农业农村的事,实现产业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为产业发展释放活动,推动农业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沙河镇的上空一望无际的蓝,沿着曲折的山路蜿蜒而上,走进红旗村、联盟村等瓜蒌种植基地,只见瓜架上藤蔓郁郁葱葱,一个个青色的瓜蒌挂满支架,个头拳头大小,地上套种的花生刚刚收获,冬瓜、南瓜进入收获时节,长势十分喜人,一眼望去,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俨然成为该镇“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红旗村位于沙河镇北部,距镇2.3公里,属典型的高山村,不临国道、省道,交通不便、撂荒连片,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多年来没有村集体收入。为破解土地撂荒难题,该镇党委指导基层实践探路,将红旗村确定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试点,指导村党支部探索出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上项目、闯市场,激发群众积极性。

据该村村支部书记熊国栋介绍道,2018年,村里有产业扶持周转资金14万元,如果把这些费用发到村民手里,每人也只有三四百元,对产业发展只是杯水车薪,产不出效益,也难以脱贫。于是,村支两委通过群众集体决策,把十几万的产业扶持金发展集体经济,流转村民土地荒山102亩、山平塘3口,建起了“牛马场”农业产业园,搞起了中药材、鱼塘等农业。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是抓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据该镇党委书记刘亮介绍,按照“选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要求,把村班子放在首位,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界限,通过下派、回请、跨村任职、公开竞选等方式,鼓励在外务工的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离退休公职人员回村任职,先后选拨年轻医生熊国栋、年轻企业经营人员李佳玲回村任职并担任村支部书记。同时,开展“三会一课”,通过“农民夜校”“村镇学院”方式培养了数十名农村干部“青年军”。

科学规划种养 打造产业振兴“样板间”

南江县沙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围绕“山头”、“石头”、“水头”做文章,坚定发展方向,坚持均衡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中药材、蔬菜、采摘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产业振兴“样板间”。

连日来,走进该镇德建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菜农们正在把刚刚收获的冬瓜、南瓜、茄子、辣椒、时令蔬菜等一包一包的打好,等待企业上门收购,这些不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前来收购的商贩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基地运往巴中、成都等蔬菜批发市场,不仅供应量大,而且销售价格也较好,这让当地蔬菜种植大户乐开了怀。

种养大户汪其德是德建蔬菜产业园负责人,也是五郎扶贫互助合作社和五郎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据他介绍,该园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设以育苗为主和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陆地蔬菜等基地,核心区域面积达350亩,建有育苗专用智能大棚48个,展示大棚2个,露地优良品种示范区24个,常年聘用农民工人30人,年育蔬菜苗5000万株,是南江蔬菜的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在他的另一个养殖基地,投资950万元承包红旗村土地300亩,建成了南江县德健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6500头,该场还因地制宜,利用猪——沼——经济林木的种养模式,建成核桃、金银花示范生产基地300亩。在五郎村建起了黄羊专合社,探索出“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借羊还羊”的扶贫模式,为南江黄羊加工厂每年供应黄羊200头,年获利20多万元。

目前,在该镇的统筹协调下,建成了以星光村、将营村以集体经济公司为平台的大棚29个,菌袋18.3万袋,出产食用菌4万斤,收入达13万元。以联盟、上营、星光三村联合打造万亩蔬菜以及800亩诸葛寨核桃核心种植区,并在林下套种时令作物,与三清观、三国文化融合,形成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农旅产业等。

抓好机制创新 深化改革激发“新动力”

产业兴,则乡村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服务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中,沙河镇坚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闲置撂荒土地再利用工作,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几年前,站在红旗村的山坡上上远远望去,杂草、茅草在风中随意摇摆,稀稀拉拉的村落里偶有人出来劳作。据了解,该村内人才流失严重,留守人口以老幼妇儿为主要结构,产业以散户传统农业为主,单一落后,土地荒芜严重。

2018年,该村通过制度创新,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出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多种方式,核定每股65元,村委集体占股59%,村民占股41%,并通过章程规定,实现村民入股,人人有收益。当年就建种植基地100亩,引进瓜蒌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实现规模化种植。2019年该村种植瓜蒌30亩,西瓜20亩,南瓜20亩;开发三个集体鱼塘养殖草鱼、鳙鱼、鲤鱼共7000尾。实现收入超15万元,预计明年瓜蒌上市预计收入达到20万元。

该镇的上营村建有南江德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巴山新居,多个新居的墙体上都画着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墙绘,包括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新村入口还建起了诸葛寨门。据介绍,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时途经过上营村,新村背靠的大山就是其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这里可以依托诸葛寨‘三国’文化,把上营村的皇柏林、11座宋代摩崖造像、千年银杏树等旅游资源集聚起来,对接光雾山旅游服务节点,打造出小型周末2日游,可让村民集体吃上旅游饭。

如何当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领路人,集聚当地一个村乃至其他的社会力量,来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该镇党委书记刘亮说道,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协调统筹,通过改革创新,既要“塑形”,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资金支持;更要“塑魂”,为乡村振兴凝聚党心民心。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还将农民从土地上“解绑”,变身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甚至新型农民,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勤劳奋进、创造幸福的决心。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