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杜文龙 报道)“采用75度的酒精对表面进行消毒,杀死细菌,确保菌种不被感染,然后打开这个袋子,可以看到这个银耳菌种,它是两种菌丝。”2月28日,在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河坝场村的银耳基地内,来自通江县银耳科研所的专家正抢抓有利时节,为耳农们进行接种技术指导,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银耳顺利栽种。
正在现场仔细聆听专家讲解的符金华是当地的银耳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银耳耳棒接种时间延期,眼看就要错过最佳接种时间,符金华心急如焚。
“去年我们种了是8000多袋,收入还不错,今年就是受疫情的影响,接种的时间都延期了。”符金华介绍,再加上这个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技术掌握、操作流程也不像以前那么大胆,不知道该怎么办。
银耳科研所组织的这场技术培训,解了符金华的燃眉之急,他的心里也就有了底,同时也加大了符金华对银耳种植的信心。
“目前这个天气情况也好,对银耳的生产非常有利,加上今天的技术培训,我们心里更有信心了,准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000袋。”符金华高兴的说。
为了全面做好银耳备产,通江县银耳科研所也是积极收集、了解各乡镇的银耳栽种需求,组织了三个专家小组,深入到全县21个银耳栽种乡镇,现场指导和培训耳农银耳备料接种技术,真正让老百姓科学种耳科学管理。
“这次我们选的银耳新品种叫穿云2号,是经过省农作委员会专家认定的,它具有稳定性、抗菌性、分享型比较强的优势,”县银耳科研所副所长张传锐说,这是地道的通江银耳种源,在全县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能够保证它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是银耳备料接种的好时令,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除了引导群众抢抓时节生产,通江县还积极组织医务人员与县银耳科研所紧密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每天对进入基地的耳农们实行登记、消毒、测量体温,确保疫情防控和银耳接种两手抓、两不误。
“对进场人员我们实行了一天两次监测体温,对这个场地实现一天两次进行消毒,对于现场我们都实现了专人专管作业。”正在现场测量体温的医务人员王继东说,他们要求现场的工人师傅们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安全生产。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江县银耳备种量已达150万袋,耳棒6500万斤,菌需物资30吨,技术资料2万多份,预计在3月20日左右完成全部栽种计划。
通江县陈河乡河坝场村的银耳基地内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