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陈小伟 报道)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是脱贫攻坚战进入“啃硬骨头、趟深水区”的关键时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思路。围绕果蔬等传统种植产业,以村为单位创办产业基地,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目前,湖南省衡南县泉溪镇喇叭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187人,均纳入产业帮扶对象,确保了该村贫困户既有固定产业的长期收益,又有短期的增收成效,初步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产业扶贫格局,实现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三个更加”:
一、坚持高位推动,发展布局更加清晰。主动与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定位相切合,切实找准发展坐标。一是高层级部署。始终将“一村一品”发展工作作为重点,摆在全村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作为产业脱贫的重要项目抓细抓实。近年来,多次召开党员会、组长会、乡贤会、老村干茶话会,研究乡村振兴规划、“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发展等工作,落实政策支持,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全覆盖推进。根据自然条件和传统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明确每个片的扶贫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因地制宜,在全村39个小组创建产业基地12个。打造了以柿子皂、铁铺组为核心的特色水果基地,以龙付、万年组为核心的油茶基地,以罗家、罐子厂组为核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以江家、菜塘组为核心的玫瑰园生产基地,及以国马皂组为核心的鸡蛋生产基地等。三是强力度保障。注重抓好顶层设计,镇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泉溪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积极落实县扶贫以奖代补相关政策,通过从村级财政结余资金、扶贫产业引导资金、帮扶单位筹措资金等方面统筹资金,在资金、技术、人员、制度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的脱贫帮扶保障。
二、坚持多方联动,产业链接更加融合。一是贫困户主体与工作队帮扶相结合。根据基地划分的区域责任到户(每小块区域不超过3户),充分发挥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并按劳计酬,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相关帮扶单位作为产业帮扶后盾部门,参与基地发展全过程,给予技术指导和后期销售推广,变救济输血为产业造血,实现有尊严、可持续的脱贫。二是传统产业与长效产业相结合。根据产业帮扶相关政策,近年来,该村开展产业帮扶“一条龙”服务,为扶贫户提供前期原材料、技术跟踪、售后保障等方式,积极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至今共发放油茶3000余株,鸡、鸭苗2000余羽、农业生产肥料3余吨,引进山东哈茨技术公司上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0余次。结合该村传统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村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多次外出学习,引进无核冰糖橙品种进行嫁接改良,贫困户人均每年家庭冰糖橙小果园收益达2000元/户。三是示范带动与合作发展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农业农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能人带动,企业积极对贫困户产业倾斜帮扶,同时也为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优质农产品,为脱贫致富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该村永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年解决40余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根据劳作成效和时间,按80元/天计算酬劳,并对在基地工作时间一年以上的贫困户年底进行集中分红,有效促进产业兴旺和贫困户增收。
三、坚持创新驱动,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引导贫困户走“产业联结模式”、“产业菜单模式”,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依托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是让贫困群众自主“点单”。积极对全村现有特色优势主导种植业进行调研分析,在坚持产业带动、主体联结、长短结合、互惠互赢、自主选择、自愿认领的基础上,制定出扶贫“产业菜单”,鼓励乡贤回乡创办中小农业合作社,选定不同产业及方式,让不愿意参加劳动的贫困户自愿、自主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在村组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参与扶贫基地发展。二是合理规范产业基地收益分配。村委会设立扶贫专用账目,接受贫困户和村财务监督委员会监督,除租金、劳力、种苗、肥料、农药等各项成本,其收益按责任区域分配给脱贫贫困户,此外,基地收益较高如有结余,经村支两委研究再分配给其他相对困难的贫困户,避免返贫现象发生。三是创新基地产业帮联模式。引导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村+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提出发展产业就是扶贫的口号。由村组建设产业基地,由专业合作社分区域管理指导,由产业能人或贫困户进行生产劳作,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推行“党组织+党员示范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户党员示范户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在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帮助。推行“村干部+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依托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微信网络e店,通过线上网店、线下实体店等,由村干部对贫困户产品进行统计,为贫困户网销农特产品、提供物流配送岗位等,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目前,全村的产业扶贫已经全面达到“四有”目标:每个片有一个以上基地产业、每个产业有带动脱贫能力的帮扶单位或合作社、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一个产业脱贫保障、每个有培训意愿的贫困户有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实现了“村有扶贫产业,户有产业帮扶”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