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镇工业历史悠久,有色金属矿产丰富,享有“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之美誉。近年来,该镇坚持传统优势不动摇,立足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做优做强,成功获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铜业小镇、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等殊荣。2019年技工贸总收入283.8亿元、增幅20%,预计2025年实现千亿目标。
一、围绕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工业小镇
始终坚持规划引导、产业主导,围绕特色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构建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效益格局。一是紧扣“链核”发展主导产业。抓住五矿发展扩张、株冶集团搬迁的机遇,扶持发展五矿(湖南)铜业、株冶有色、水口山集团公司三家龙头企业,金翼铅业、志辉冶化、沿江锌业、华兴冶化等一批骨干企业,汇聚129家企业、50家规上企业的产业集群,实现联合冶炼、综合回收、统一规划、一体化配置,形成铜铅锌冶炼及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初步达到年产量30万吨铜、30万吨锌、10万吨铅。二是突出“链节”发展关键产业。针对铜产业短板,狠抓节点招商,提高垂直整合程度,让产业链一通到底、强而有力。一方面,围绕铜压延这个要点,先后引进18家企业,打造“火炬牌”A类阴极铜板等特色品牌,形成上下游齐全的现代化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抓住精深加工这个重点,加大铜箔、铜带、铜管、铜棒、铜线等项目的招商,以点带链,承上启下。比如引进隆源铜业有限公司,建成19条生产线,年产精细化铜丝1.2万吨、产值超6亿元,配套企业随之纷至沓来、“抱团落户”。三是筑牢“链网”发展新兴产业。丰富拓展重要原料和副产品领域,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创新集聚”发展路径。以锌铅项目为牵引,引进下游关联企业江西金辰钽铌、创大玉兔钛白粉、谷道新材料、天辰锌粉、上海德邦有机生物等20余家企业,催生了具有竞争优势的铍、钽、铌等稀贵金属冶炼加工及应用产业,每年提供新材料近10吨。合理开发伴生矿,年产金、银等稀贵金属近5吨,产值10亿元。
二、聚焦资源整合,打造循环经济小镇
始终坚持循环改造,提高内循环的能力、小循环的活力、微循环的动力,推动大中小企业同频共振、内外贸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力。一是构建闭环,将资源“吃干榨净”。建立物料互供、资源互享、发展互助的大循环圈,形成“废弃资源集散—回收再生—精深加工”的完整体系。以锌产业为例,水口山集团采矿冶炼出的锌原料,经株冶有色加工成锌锭,被湖南天辰制作成锌粉,其废渣废料由华兴冶化加工成一水硫酸锌和七水硫酸锌,而这正是德邦牧业所需要的动植物饲料添加原料,最后成为帮德实业的机械加工备料,各个企业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目前,铜冶炼项目循环水利用率98.4%,铜回收率98.55%,铅、锌项目及铅锌回收率97%,均居世界前列。二是强化利用,使尾渣“变废为宝”。科学制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收集运输、协同处置工作机制,开展分类、收集、转运、处置专业化服务,每年无害化处置利用废渣50万吨。建成湖南地区唯一铅酸电池废旧回收拆解基地,实现年产值4亿元、利税1亿元。三是推动多元,让遗址“起死回生”。水口山是1922年工人大罢工发动地,“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比较完整的工业遗址14处、红色遗迹5处,建有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纪念园等红色文化场馆。为发掘既“红”又“工”的独特价值,常宁市与中国青年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大力发展科普工业游和红色文化游,打造全国首个“红色+工业”综合旅游小镇。
三、加快技术研发,打造科技创新小镇
始终坚持高新技术引领,不断推动有色工业革命,奋力抢占行业制高点。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深化与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交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解决好研究“最先一公里”和市场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智能锌冶炼院士工作站、国家认证实验室各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引进科研人员3475人,占比15%;技术人员5685人,占比24.55%。全镇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拥有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1000余项。二是鼓励企业研发。2013年以来,辖内企业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0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的3.7%。加大冶炼技术开发,使用行业领先的铟直接萃取提炼锌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重金属工业废水治理零排放技术等,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KS炼铅炼铜技术、国内独创兼顾分时效益的大极板电解和自动剥锌技术。德邦生物科技11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专注于有机微量元素技术领域生产、检测、应用,成为国内一流的全自动有机微量元素生产基地及全自动预混基地。三是推动工艺升级。通过原创技术、领先技术、自主设备的集成应用,攻克亚洲最大的锌冶炼主体设备152㎡流态化沸腾焙烧炉,日处理锌精矿物料1060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量15000余吨,不仅解决了以往钢结构腐蚀、污染隐患等问题,而且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硫回收率。创建世界最大的单系列30万吨浸出和OTC溶液深度净化系统、行业最大的富氧挥发回转窑等大型设施,均为世界领先水平。隆源铜业有限公司并丝生产线,能将胶盘装重从25kg提升到最大500kg。
四、持续环保攻坚,打造绿色生态小镇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地下金山银山,地面绿水青山。一是全方位修复生态系统。扎实推进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采取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并重的方式,陆续完成40余个重点减排项目,关停192家 “五小”企业。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3亿元,整治20个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1个重金属历史遗留污染治理项目,曾家溪和康家溪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松渔镉治理、重金属废水处理利用、重金属土壤治理工程成效明显。二是全过程落实环保标准。组建生态环保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设立入湘江口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空气小微站,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做到专人专管、监督有力。督促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对新入驻企业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重点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家特排标准。
株冶集团主动提标提质,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二氧化硫排放仅为国标五分之一。三是全区域整治人居环境。全面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对湘江沿岸500米范围内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场进行综合整治。合理规建工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以及生态隔离区,以企业核心生产区域为核心,周边1公里范围设立企业环保防护区。近年来投入约20亿元,对防护区内1970户居民实行整体搬迁,集约土地7500余亩。水口山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湘江考核断面水质达到II 类水质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1%以上。
五、强化要素保障,打造产镇融合小镇
始终坚持以矿兴镇、工贸强镇,推进“产、城、人、文、旅”五位一体有机结合,建设宜工宜商宜居宜游活力小镇。一是理顺区镇体制,提升执行力。将产业功能区直接建在镇上,依托镇区解决园区生活配套问题。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授予经开区管委会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托管水口山镇;实行“一区两园”管理,直管宜阳工业园和水口山投融资公司。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吸引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除土地交易、政府性投资工程招投标、财政评审和环境保护4项职能外,其余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园区。
在园区设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出镇。探索建立“零土地审批”、“先建后验”及技术审查先行等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快速落地投产。发布惠企13条,完善“六个一”项目服务机制,将10余个项目服务组精简成3个,大幅提高政务效能。三是强化金融服务,提升生命力。健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体系,为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引进世界500强深圳正威供应链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销售、融资等全方位服务,2019年为企业融资超2亿元。
常宁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银行放大10倍向中小企业放款,年融资成本不到8‰;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企业减负覆盖面100%。四是夯实基础保障,提升承载力。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投资12亿元建成省内唯一园区铁路——瓦松铁路,修缮扩能松柏湘江千吨级码头,与南岳机场签订货运协议,水陆空年吞吐量达500万吨;新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实现进口矿石港铁联运,加快有色金属物流中心、聚逸物流等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拓展集散能力和市场辐射力,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上亿元。镇内已形成“四纵四横”生活道路和“五纵五横”生产道路骨架,当地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元。
作者:衡阳市委改革办调研组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