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杜文龙 报道)“坚决服从安排,保证完成任务”当接到担任第一书记任务时,军人出生的他毫不犹豫回答。
“要想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困”他转换角色,为村子找病因、拔穷根,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他们是我的亲人,他们的事儿都是我的事”他撸起袖子、挽起裤管,与群众真心交往,成为村民们心里的主心骨。他就是四川省通江县沙坪乡刘家营村第一书记罗黎明。
强化基层党建 夯实群众基础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上访信访连续不断,山高坡陡路难行,全村三个社只有700米硬化道路,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全县屈指可数……”这是2017年9月,罗黎明刚到这个省级贫困村后,写在工作日志上的话。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必须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队伍。刚来到村里,罗黎明就迅速深入到全村每一户农户家中走访,找村里的党员了解情况,然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交流,探索建立了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会议工作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中开展大讨论,群策群力,协商、决策本村的重大事务,有效提高了党员和群众参与村组事务的热情。”罗黎明说。
与此同时,罗黎明与村党支部通过探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充分调动老党员、老干部、青年骨干、在外成功人士的积极性,共同为村里的建设发展献计出力,并及时公布党务、村务信息和项目实施情况,让群众的参与热情积极高涨,各类问题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现在我们能够参与协商、决策村里的发展事务,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70岁的老党员厍贵德说。
通江县沙坪乡刘家营村村委会
为了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罗黎明根据全村15名党员的能力才干,性格特征,在党员干部和贫困户之间创新开展帮扶联系双向选择。
“党员与群众双向选择,使党员干部同心同德,群众邻里互帮互助,我们支部的凝聚力、群众信任度得到有效提升,2018、2019连续两年实现无上访信访,村支部由此连续三年被乡党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村支部书记赵朝明说。
在大力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队伍的基础上,罗黎明又多方争取筹措资金,积极改善村级阵地和办公环境,先后建成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室、脱贫攻坚办公室,添置配备了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施。
“以前的村委会阵地只有两三间房子,宿舍就是办公室,办公设备也奇缺,当阵地建设好了以后,我们大家更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村主任郭跃伍说。
聚焦产业推进 着力改善民生
在激发村两委班子的活力后,基础设施如何完善、产业怎么发展、群众如何致富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自驻村以来,罗黎明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村上,每天奔波于田间地头、农家院户,深入开展访问调研,寻求产业发展路径。
“他那段时间天天挨家挨户的转,白天在地里来找,晚上到家里来谈,就是想根据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来致富,没见过这么发狠(努力)的书记。”一社贫困户刘光应感慨道。
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10月,刘家营村成功引进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投资近300万元建成占地310亩的中药材产业园。
“原计划我们是准备在洪口镇投资建产业园的,都已经谈的差不多了,但是罗书记他们找到我们以后,他们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我,最终我们决定到这里来建园。”产业园负责人李鸿斌回忆说。
罗黎明(右二)和村支两委在产业园现场办公
自2018年10月以来,中药材产业园在刘家营村流转了32户村民土地,种植了金银花、瓜蒌等中药材,今年七月金银花开始分批采摘,每天都有三十多名当地村民和邻村村民前来务工。
谢兴兰是草庙子村一社的贫困户,每天都来刘家营村的中药材园区内采摘金银花,“我每天能采20斤左右,每斤工钱8元,工资当天结算,老板还另外支付我们往返车费,收入还不错!”谢兴兰笑呵呵的说。
据产业园负责人李鸿斌介绍,目前园区内金银花进入盛产期,瓜蒌也将于去年8月开始投产,村民以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的方式,带动2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去年产业园初投产,收获干金银花近3000斤,瓜蒌800余斤,用工量最高峰达到了60余人每天,累计支付用工工资15万余元,随着今年进入盛产期,预计产值将突破100万元。”李鸿斌说。
瓜蒌即将丰收
随着产业园的效益越来越好,李鸿斌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谈到第一书记罗黎明,李鸿斌这样说,“在这里两年多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困难,找罗书记,为了产业园的发展,他给我们协调产业路、产业扶持金、协调村社关系等,那是竭尽全力,每次找到他,都能及时解决。”
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两年多来,刘家营村通过支部带实体、干部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培育出种养大户5户,带动全村5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
竭尽帮扶所能 诠释本色初心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层出不穷。罗黎明按照时间节点任务,对项目推进实行分工负责制,党员干部帮扶到人到户,与老百姓交心换心。
一社贫困户罗仕秀一家三口人原本住在山坳里的土胚房中,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村里决定将她家纳入了异地搬迁户,可是罗仕秀却以新房子面积太小为由坚决不愿意搬迁。
“房子是小了点,但是你要看长远一些,搬出来后生产生活条件更好一点,你们身体也就更好一点!以后儿子挣钱了,还可以再扩建嘛!”无论罗黎明怎样耐心的开导,罗仕秀就是不愿意,“以前房子是破了点,但是养猪养牛也方便!”
罗黎明在村民罗仕秀家中走访
于是,罗黎明几乎每天都要去罗仕秀家里,陪老人一起干活,从国家政策到她们家具体情况,一遍一遍耐心的做老人的工作,还通过电话和微信及时和老人在外务工的儿子交流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罗仕秀终于同意搬迁。
“现在想通了,生活条件也确实好的多,真的很感谢罗书记,她一直喊我姑姑,把我们当他的亲人!”罗仕秀感慨道,搬家那天,罗书记跑前忙后张罗了一整天。
在罗黎明的大力争取和协调下,在一年时间内,便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33户124人、土地增减挂钩和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6户顺利入住和全村91户危旧房改造。完成了三个社的7公里社道路硬化,新修院户路1000余米,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村卫生室达标等项目工程,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村级红白理事堂、文化院坝对村民开放。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干部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罗黎明(右一)带领村支两委帮助贫困刘元礼插秧
在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罗黎明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贫困户刘明山的易迁新居建设人手不够,罗黎明就带领村支两委连夜上阵参加修建,在手磨破和脚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贫困户刘元礼年近80,生产困难,罗黎明带领村支两委帮忙挖土豆、插秧;个别家庭因灾因病导致生活困难,他拿出2700余元帮扶;送病人到医院就医,垫付医药费,帮助贫困户办理保险救助及医疗救助。他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罗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环境变好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他很有亲和力,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我们村口号就是有困难找罗书记,我们想向组织申请,让罗书记留下来!”养殖大户刘强说。
2019年年底,刘家营村顺利通过县、市、省脱贫攻坚验收,全村5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错评率、错退率、漏评率均为0,群众满意度达100%,刘家营村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
易迁新居
如今的刘家营村,面貌已是今非昔比。昔日的贫困村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农民增收有渠道,贫困户致富又热情,民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整洁干净……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我和刘家营村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了一起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亲人,我只有力所能及的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采访结束时,罗黎明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三年多的第一书记生涯。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