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常宁市委组织部 尹文军】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
美丽的常宁,青山翠绿,田野金黄,一派丰饶的喜人景象。
逝者如斯,转眼间,我出生在这块美丽的热土已经整整36年了。
36年,对于一个男人而言,确实是个值得回忆、值得总结、值得记录的人生履历。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草丛里传来蟋蟀的鸣唱,天空中洒落清凉的雨珠,滴滴哒哒的雨珠,仿佛姑娘灵巧的十指在琴铉上弹响的小夜曲,韵味悠远,久久萦绕。声声虫鸣,缕缕雨丝,独有的夜景,最能勾起我的思绪,起伏跌宕的思绪,把我带回老家柏坊的小山村,带回我2000年16岁入伍时的情景,带回踏入军旅生涯12年的春夏秋冬。
按照古人的说法,30而立,40不惑,我今年36岁,该是面对复杂纷繁的事情不迷惑、面对功名利禄不诱惑的年龄,我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态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视野确实比以前开阔了,心态确实比以前从容了,随之而来的是,处理问题要比以前周全了些。
我时常在想,人的一生,就算能活80岁,也只有29200天,3万天都不到,除了前期20年的学习积累和后期20年的体弱智衰,真正能干事的时间充其量只有40年,即14600天,1万5千天都不到,如果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每一天我们都能活得明明白白,踏踏实实,那么,你的一生才能光明磊落,充实丰满。到你走向生命的暮年,回首往事,你才能无怨无悔,坦然告别人世,微笑告别亲人。
我虽然做不到“君子一日三省:早上、中午、晚上三次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我坚持一天一省,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今天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明天有哪些事情要做,要怎么做。做对了的,我一如既往,做错了的,或者做得不够周全的,我及时纠正,这也符合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原理。《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己和环境、和形势、和首长、和领导、和战友、和同事、和同学,就是一个“己”与“彼”的辩证关系,无论你是什么人,要想做事,都要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外部条件,你才能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及时地把握时局,勇敢地抓住机遇,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奉献,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中获得幸福。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反省一天、一年、十年、三十年,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一幕接一幕,清晰,亲切,充盈于我内心的,是来自于我对生活的感念——感激和怀念。
感念文化
1984年1月25日,我出生在常宁市柏坊镇雁鹅村一个小山沟。村子离县城32公里。这样的小山沟,在常宁算不上深山老林的夹皮沟,但它和所有农村一样贫穷和落后。
穷则思变,改变命运的方式有许多,在农村,在我的家庭,在我的成长旅途,改变命运的是——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崇尚文化的国家,我有兄弟三人,父母虽然目不识丁,但是,无论生活再多么困难,都要想方设法供我们读书。我小学六年在村里同心小学就读,初中三年到太坪中学读,高中在县城只读了一学期,我小学初中高中一共只读了九年半。初中走读,从家里到大坪中学,一天走两趟,一趟大约3公里,走得像急行军似的,三年下来,脚力练出来了。高中住校,为了节约伙食费,星期五的晚饭上完课就赶回家里吃,星期天晚饭后回学校要把星期一的午饭带上,第二天中午放学,学校帮我们带去的饭蒸热,吃点母亲腌的咸菜,又省了一顿伙食费。回家也不能休息,要帮家里干活,喂猪,种菜,砍柴,挖地,什么都干。高中的学费和伙食费,一个月大概一千多元钱,家里种田、养猪、养鸡、卖鸡蛋的钱,全供我们兄弟三人读书,家庭经济十分紧张,然而我却辜负了父母的心愿,高中只读了一学期就南下广东打工。
打工的日子使我终生难忘,也许是因为我年纪小(那时只有15岁),也许是我思想的转变,但太多的也许我想是我的文化知识肤浅,终究被社会淘汰了,于是在广东打工一事无成回到家中。2000年冬季的一天,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村里的民兵营长在路口见到我,问我想不想当兵?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想,当然想!政审,体检,我都符合条件,就这样,我就踏进了许多男人梦寐以求的军营,当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喜出望外。
2000年12月,我被分到武警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思茅(现普洱市)新训二团参加新兵集训。部队生活虽然苦,但与家里相比,最明显的感觉是我的个子长高了,身子长结实了,打篮球的技术也有长进了。
刚进部队,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边防卫士”大讨论,学习,做笔记,谈心得体会,我利用休息时间摘抄报纸上的文章,厚厚的笔记本抄了一本又一本,字也练出来了,理论也学了不少。
新训中队指导员彭凯,是个很重视文化的领导,那时在部队里进入过高中学校的不多,他看我字写得还可以,就安排我出黑板报,把中队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交给我,使我有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我是个性情温和的人,来自于农村,深知学习的重要,为人处事习惯于谦虚,坦诚,勤奋,好学。我不会阳奉阴违,更不会钻营投机,战友的认可,领导的栽培,入伍第三年,我被支队选调为“新闻报道员”。担任“新闻报道员”后,我想唯一能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是——文化,正是凭借知识的力量,支撑我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到今天,所以,读书、学习已成为我的一种行为习惯。无论是在机关工作,还是在基层的勐润边防检查站工作,我都努力学习,努力加强思想方面的学习和业务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在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上下功夫,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毛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只要我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就要重温这句至理名言,告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我不但从书本上学,还从媒体上学,尤其注重向身边的领导和战友以及亲朋好友学习,我始终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至理名言。
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好比一次又一次竞赛,明明知道很难拿到冠军,但我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对于军人而言,面对艰难险阻的任务,即便流血牺牲,我们都不能退缩,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勇敢地去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这是军人的使命,这是做人的气节。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多渠道多角度地捕捉知识,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根。
文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
刚进部队时,我曾经想过这样两个问题,毛泽东不挎一枪一弹为什么能统帅三军?司马迁不任一官半职为什么能名垂青史?通过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想明白了,是文化,是文化赋予他们征服人心的力量和镌刻历史的勇气。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2年来的历史巨变,回顾我入伍12年来的成长经历,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感念文化,最想说的第二句话是感念部队。
感念部队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我可以选择职业,我还是要毫不犹豫地当兵,到部队,到最能铸造男子汉的大熔炉,大学堂。
男人,十有八九做过从军的梦,铁马金戈,血战沙场,最能实现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梦想。
部队,神圣的使命,高度的规范,严密的纪律,严格的训练,严明的作风,这一切,好比锅炉里的熊熊燃烧的火焰,把一个普通人锻炼成了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别的不说,光说站岗,两个小时,抬头挺胸,纹丝不动,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持警觉,体力和毅力的体现,智力和魄力的交织。
部队是我的学校,是我的熔炉,是我的舞台。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没有战友的帮助,没有领导的栽培和扶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部队是个大家庭,天南海北的战友聚在一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从战友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特别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16岁到部队,我的人格形成期主要在西双版纳,是拥有13个民族的地区,主要以傣族为主,傣族的一些价值观对我影响很大,傣族人平和随缘的品行,就像一股凉爽的春风,滋润着我的心田,他们那种埋头做事,不问功利的民族品格,自然流露出一种和谐的气息。有个细节,我记忆犹新,我问一位种菜的傣族老大妈一年收成多少?她抬头看了看我,笑笑,指了指脚下的菜地,说,它才认得收多少,收是菜地的事,种是我的事。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硕果不会忘记她。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从一位普通老百姓身上悟出的道理。
在部队这所大学,我在过的每一个岗位,干过的每一种工作,都是一门新课程,我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进步。勐润边防检查站,西双版纳边防支队司令部、后勤处、勤务中队,每一个岗位,我都兢兢业业,每一次岗位的变动和职务的升迁,我都心怀感激,甚至有一份意外的欣喜。
工作是我的本分,是我的职责,是我的饭碗,是我和我家庭的基石,我要努力干好,就像那位傣族老大妈种菜,我的任务就是种,种好,自然会有收获,对于名利,我没有企图,没有奢望。正是这种没有企图和奢望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让我倍加感念战友和各级领导对我的帮助和扶持,促使自己更加勤奋地工作,以此表达我的由衷回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多人都舍不得离开部队,我也一样,但出于多方面的因素我还是离开了,但我始终不会忘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谢谢部队的教育和栽培”。
我最后想说的是,感念单位。
感念单位
2013年5月,我从武警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转业来到常宁市委组织部,身份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使我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不再是警营的整齐划一和军队的条令条例。摆在我面前的,是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单位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如何实现由军人向合格国家工作人员的转变等等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感到,面对挑战,最重要的是依靠组织,相信自己,找准定位,勇于实践,从而在人生新的坐标点上去延伸、去拓展。从迈进组织部大门的第一天起,我就深切地感受到了组织部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以及融洽和谐的团队精神,压力与紧张令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团结与和睦则令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在部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对同事的认识与工作接触,我对组织部工作有了初步了解,这期间有几点感悟,非常深刻:
一是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个人素养。到组织部工作最大的感受是工作制度全、管理办法新、干部作风强。通过在部里的工作和规范的学习,使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每名组工干部都能养成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和高觉悟的个人修养?为什么组织部的工作能走在全市的前列?这种工作作风对我今后做好本职工作是受益无穷的,让我最有体会的是: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次见面,不管是所见到的每一位同事还是领导,都是很有礼貌的问好和笑脸,真不亚于在部队每天第一次见到领导和上级必须敬礼的场面,虽说这是地方单位并不像部队那么严谨,但是这种良好的个人素养远远超乎了我当时的想象,在这样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和高觉悟的个人素养环境下相信我会大有进步。
二是注重学习的浓厚氛围。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强调要建立学习型机关,组织部门就是这样的典型。到组织部门工作后,从没见有人串岗聊过天,大家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尽管部里的工作很忙,但学习上从不放松,部里每位同志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主动在办公室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几年来的学习,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我以前在部队加班也是经常会有的,可到了组织部,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加班”,并不像在部队的那么单纯。组织工作头绪多,领导要求严,加班加点也是常事,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星期六、日都在加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尽管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但心里也很是欣慰。
四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组织部工作的这七年多时间里,我对组织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近几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更进一步地接触和亲身经历,我发现自己在业务上还是存在着很多不懂的,于是我主动向领导请教,认真学习业务研讨书籍,以免能及时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所提出的问题。在组织部这个集体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无论工作任务多重,多烦杂,大家都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同志都在主动要任务、挑重担,加班加点从无怨言,我因生活工作在这样的集体里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我是幸运的,能进入部队,能拥有一次又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
我是幸福的,能加入到一个充满活力和改变人生价值的单位,并在其中学习和成长。
回顾自己的经历,情不自禁地说,文化,部队,单位,是滋养我的沃土;《感念》,是我的心声。
(图为尹文军同志在塘湾村走访贫困户)
(图为尹文军同志在塘湾村走访低保户)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