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敬老院的当家人——记常宁市新河镇敬老院院长邓红英

发布时间:2020-10-20 16:07:2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陈小伟 柏满富 李慧 报道)“今天下午去拜访了我的大及(伯娘),爽朗的笑声,让整个湾充满快乐!又拜访了我的良师,原来工作地方的杨院长,由于她又去尽职奶奶的责任,我们快两年没见了,一个朴实善良坚强的女人,一个为养老院默默奉献28年的女人,我们工作相处三年,待我如女儿般,教导了我善良责任对待工作。我很感激她们,祝她们身体健康,幸福一生。”

——邓红英2020年8月14日《朋友圈日记》

注意她,纯属偶然,无意中看到她一则朋友圈日记,那质朴的话语、开朗的心情、对老人的博爱、管理上的小创新……正如她的网名“笑格格”,一下吸引了我。关注她半年多,发现她几乎每天都用心发表朋友圈日记,以工作为主、兼有生活感悟,读来有味,如一丝丝阳光,给人暖暖的。

“笑格格”就是邓红英——常宁市新河镇敬老院院长。在多年的工作中,邓红英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一切为了这个“家”:她为老人梳头洗衣,拉家常,庆生日,暧人心;她发展院务经济“六个一”、精神文化建设“七个一”、老年活动“八个一”;今年的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她带领大家跳健身操、唱歌跳舞、吹口琴等娱乐生活,老人情绪不再焦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她管理下,新河镇敬老院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受到了上级多次嘉奖。

甘当特困老人的“好闺女”

2018年1月,邓红英调入新河镇敬老院,被任命为院长。几年来,她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动真情,很少回家过年过节,没在家吃过一顿团年饭。她说,越是佳节之际,老人越需要温馨和关照,不把老人的生活安排妥贴,总是放心不下。家里的事再忙,只要是院里有事,二话不说,立即往院里赶。她婆婆公公常说,你把敬老院当“家”了。

2018年2月15日,邓红英《朋友圈日记》说:“中午和院民吃团年饭,所有工作人员与院民同乐,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让我们慢慢品尝,如我们杯中的饮料一样甜蜜。在今后的每个日子,我们永远不离不弃!”

几乎所有的节日,邓红英都是先在敬老院过,或者与院里的老人先过。2018年3月2日,邓红英的《朋友圈》记着:“中午在院里陪爷爷奶奶们过节,这个时候正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和家人已经打了N个电话来,家人们的理解和包容让我很感动,两个家都很重要!”

邓红英像对父母一样对待院民,不仅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满足,还在精神上给予抚慰充实。入院的老人都是无儿无女,穷苦了大半辈子,是特别可怜孤独的“特殊人群”,邓红英甘当他们的“好闺女”,让他们的晚年多享清福,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暧与关爱,“这是我的信念和理想,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她说。

刚接触养老工作时,除了在管理服务知识方面要学习以外,邓红英更要学习一些老年人心理抚慰、医疗保健、护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老人们早习惯了单身生活,从各村组送来的40多位特困供养对象,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着落的孤寡老人,性格各异,习惯不同,自由懒散,部分院民存在偏激、暴躁、心理怪僻等问题,甚至话不投机、一言不合,出口伤人,或横挑鼻子竖挑眼,发生口角那是常事。她常常在夹缝中受冤枉气,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

但她不灰心,用慈善和宽容对待责备和抱怨,将委屈和辛酸化为动力。慢慢被磨砺出来了,没有气馁,更加坚强起来。她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位特困老人,与他们促膝谈心,真情沟通,苦口婆心讲道理,解疙瘩,疏导矛盾,化解怨气。“大家相聚在这里,这是缘分,来到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大家应当多一份谅解,多一份互助和关爱,一起珍惜集体生活,互帮互肋,创造和谐,共度晚年。”这是她经常说的话。真诚的心,简单的话,重复一百遍,一千遍,老人冰冷的心得到融化。天生乐观,笑口常开,加上她的善良、勤劳和细心,院里人际关系逐渐改善,大家把这里当成了“家”,邓红英成了大家的“好闺女”,成了院民的主心骨。

邓红英的父母教育她尊老爱幼,她又教育她的孩子尊老爱幼。当公公婆婆脑梗塞住院时,她下班后还和丈夫晚上在医院值守照料。每次去看望妈妈时,妈妈总是开导她把工作放第一,要好好照顾老人等。2016年12月,邓红英与妹妹弟弟几家人,一起慰问江河敬老院的老人们,给他们每人送了一箱牛奶、两包糖果、两包饼干等物资。2019年母亲节,邓红英在《朋友圈日记》分享了与母亲的温馨合影,并写道,“娘的世界很小,只装满了我们。我们的世界很大,常忽略了她。她经常忘了我们已经长大,就像我们经常忘了她已经老了一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趁一切还来得及!请家人都好好善待一辈子原本就不容易的妈妈!哪怕全世界都是假的,母爱却是真实永恒的!母亲节到了,祝天下母亲健康,幸福,平安,快乐!”

邓红英教育儿子要尊老爱老,从初中起,她儿子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去敬老院当义工,和爷爷奶奶谈心或讲故事;她儿子在街上看到残疾乞讨人员,每次都会把身上的零花钱捐给他们。3月9日,邓红英在《朋友圈日记》中写道,“吾儿:因为防疫工作妈妈已经很多天没回家陪伴你,独处的你在这段时间里改掉以往的娇气,学会了很多生存之道,还等我疫情结束后,你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我很欣慰宝贝的理解与支持,也很内疚本来上大学的你已经和我们相处的日子不多,却还是在今天缺席……宝贝,谢谢你十八年来伴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恭喜你今天走进了成年人的行列,妈妈还是要求你以后做个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男人,用我们的爱能化作你发奋求知的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你一定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宝贝,18岁的你,请奏起青春的乐章,驾起你年华的风帆,带上坚硬的翅膀,翱翔着梦想与冲动,鲜花与掌声一定会属于你。祝我最爱的宝贝:生日快乐!”

2020年春,本院老人雷国金因肺结核和胸腔积水严重,新河镇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因在疫情期间、监护人还没有赶到,情况万分危机,邓红英当即帮他转院陪同到常宁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该医院正是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隔离指定点,许多人既恐慌又紧张。邓红英一直陪护着老雷,帮他做各项检查,帮他洗脸洗脚、擦身子、喂饭吃……两天后,老雷的监护人来了,邓红英才放心交班离开。家属非常感谢她,她说这是应该做的。老雷出院后,她又给老雷煎中药、煲营养汤,调养身体,早晚问候,直到完全康复。

像这样的例子,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了,在她眼里,敬老院的老人都是她的亲人。

倾注真情奉献美好青春

邓红英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奉献自己的真情与青春,她无怨无悔。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与他们渡过,和老人同吃住,共生活,她对老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感觉和他们是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哪怕她外出办事,离开敬老院几天,都会对他们念念不忘,无比牵挂。

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邓红英总是把这些老人当亲人来对待,像儿女一样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做饭、洗衣、护理系于一身。作为院长,不断改善饭菜花样及质量,每天征求老人的口味,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让绝大部分人满意。坚持做到一日三餐不吃重茬饭,平时餐桌上两菜一汤,顿顿有肉吃;每年大年初一为老人包饺子已成惯例。她与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打扫室内外卫生,每周为老人换洗二三次衣服,每季拆洗一次被褥,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环境舒适整洁,每月给老人检查一次身体,对少数体弱的院民,请卫生院派医生上门检查,及时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坚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使院民冬不着凉、夏不中暑。老人生病,按医疗救助程序安排入院及时治疗,若有头痛脑热的,不分白天黑夜,她总是亲自陪老人到医院就医抓药。

刚到新河敬老院时,看到位置河边不远的院落,冬天很寒冷,看到老人们床上的薄被子,她的眼眶都湿了。她承诺明年冬天来临前,一定不再让老人受冷;第二年的感恩节那一天,她想办法为每位老人发一套11斤的手工棉被,老人说盖上这样的被子再也不冷了。2018夏天来临之前,她向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把三楼的顶层做了隔热处理,不让老人感到炎热,没有一个中暑的。

邓红英在2019年8月31日的《朋友圈日记》分享敬老院放露天电影的事,“重温儿时的回忆,欢迎大家又来我院看电影,有冰淇淋和花生吃。(调皮表情)”

当老人们不顺心的时候,多说服、多谈心,拉近与老人之间的距离,了解老人们的心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增强院民之间的团结。她经常组织院民自娱自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老人们的情操。每天组织老人们收看适合他们情趣的电视节目,让老人们喜笑颜开;召开座谈会是一个既方便,又实际的好方法,让老人们说出她们的愿望和心声;她发现部分院民不仅喜欢唱花鼓和民歌,还会吹锁纳、笛子、拉二胡。因此,她托人买来乐器,组织老人编排文娱节目,让院民在一起自娱自乐,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感受大家庭集体生活的惬意。

2020年7月6日至10日,邓红英参加了衡阳市民政局组织的5天学习,提高了综合能力,她在朋友圈日记中分享了部分学习笔记、照片,并写了8则“学习心得打卡”——

“……未来养老市场空间大。养老产业逐渐走向多元化、精细化、落地化发展,而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所以我们目前更加要引领自律奉献、有爱心责任心的就业人员加入进来,关爱老人,人人有责!”

“掌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于养老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尤为迫切和极其重要,在工作中,我们遇到困难,用道德去约束自己,我相信会迎刃而解。龙老师讲到与老人和谐相处的技巧,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今后学以致用。”

“今天上午何老师教会我们认识年龄衰老变化的过程,和老人在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所以平时在工作中,我们多去观察,多进行沟通,情绪安抚,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也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想尽办法改善院民生活

当初,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邓红英带领工作人员与几个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一起培土种菜,发展副业。原来土质不好,便从外面拉了许多车黄泥土,种了几年,才正常生长蔬菜瓜果。现在,都能依照节气轮种一些瓜果、豆类和各种蔬菜,地从不空闲,基本上解决了本院老人的蔬菜自给,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后来,邓红英与工作人员再发动院民自力更生,搭建了一个鸡棚,维修了一口鱼塘,开荒扩大了菜园,所养的鸡、生的蛋、放的鱼成为院办主要经济,随时可以让老人吃到新鲜的土鱼、土鸡和土鸡蛋。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镇上市场没有面包卖,而老人们很想吃面包。在白天忙完了系列防疫及日常工作后,晚上邓红英带着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到凌晨一点,把面包、花卷等做好。第二天早餐时,看到老人们终于吃到了面包、花卷,那久违的开心与笑容,让她十分满意与自豪。

7月23日,邓红英《朋友圈日记》分享了鲜红的西红柿照片,并写道:“来我院吃西红柿呀,现摘的。(拉手表情)”

7月29日,邓红英《朋友圈日记》分享了晒花生煮花生的照片,并写道:“今年花生大丰收,上午组织(院民)摘花生,下午准备桂皮八角煮花生,有想吃的么?(调皮表情)”

除了让老人们衣食无忧外,她还让老人们心情愉悦,把“养”的含义拓宽。把菜园打理得如花园,在工作之余,她与老人们一起来这里散步、聊天、拉家常,有说有笑,让老人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老人们在这锻炼身体,跑跑步,给花草浇浇水,生活得有滋有味……她说:“我觉得与这伙老小孩们一起生活很开心,照顾老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烦心的事是老人害病的时候,因为我非常担心和着急。”

这些年来,邓红英和同事一起,本着以人为本、以院为家的理念,无私奉献,用真情温暖老人的心,敬老院管理服务得井井有条,让所有院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今的新河镇敬老院旧貌换新颜,是一所规模化、标准化的敬老院。这里环境优美,院里院外干净整洁,老人们和睦相处,工作人员与院民有深厚的感情,她们真正以院为家,这是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

附有关图文——

(邓红英《朋友圈日记》:2018年3月21日,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新河镇中学师生情系我院送温暖、献爱心。感谢你们的真情牵挂和对老人们的孝心。)

(邓红英经常为院内老人理发)

(邓红英带着工作人员在食堂一起包饺子)

(老人过生日啦,邓红英会为他们点蜡烛、切蛋糕、敬寿酒)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