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会现场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李文恋 报道)继9月1日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2+4”产业架构,制定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锦绣新石鼓的战略定位后,10月30日,该区就如何加快产业链建设再出实招重举。在该区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暨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上获悉,石鼓区推出“抓一条产业链,连一批企业,建一批项目”三个一的工作机制,挂图推进产业链建设。至此,该区进阶现代产业强区有了“新引擎”。
根据下发的《关于落实产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的通知》,在“2+4”产业体系的基础上,6条总产业链下设13条分链,链上各代表性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工作机制、一抓到底”的区级领导联系机制,每条分链由一位区级领导担任链长,各产业链下设办公室,分别配备一名办公室主任和专职副主任,要求联点领导要当好“服务员”,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产业办要当好“设计师”,做好总体谋划和“来料加工”;链长要当好产业“引路人”,深入项目、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扑下身子、虚心学习好的经验做法;链办主任、副主任要当好“操盘手”,全身心服务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链条,做实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石鼓区委书记颜和平发表讲话
石鼓区委书记颜和平表示,经济发展是首要大事,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没有一切,全区上下将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将机制和力量聚焦到产业项目上来,在宏观行业谋划与微观项目推动、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虚与实上抓好结合文章,做到集成作战、合力攻坚、共同推动,将产业项目发展工作做到实处。
扎实推进产业链发展措施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大兴求真务实的“石鼓调研”之风。该区直面全区经济发展增速、政收支矛盾、项目推进不平衡等短板等问题和矛盾,干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扑下身子、下沉到企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做好顶层设计。践行一线工作法,各产业链链长深入研究产业链建设的问题,做到对产业现状、政策和项目了如指掌,随时掌握动态。在“审题”的基础上,认真“答题”,要求各链长每月都要到产业现场进行调度,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在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将对链长制进行考核。在产业发展中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开展调研的严谨与密度、应用调研成果之严肃,前所未有。二是突出完善保障的“石鼓元素”。除了组织上的保障外,该区财政还足额保障工作经费,通过银企对接和减税降费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帮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华侨城来雁新城、华耀城、中亿汽贸城等重点项目开展以商招商,补充其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厉打击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建立奖优罚劣的导向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考核机制,树立“围绕产业选干部,选好干部强产业”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发光发热。三是弘扬争先创优的“石鼓精神”。10月20日,颜和平与年轻干部座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用自身经历鼓励大家一门心思干事,一批在征拆、扶贫、综治、党建等服务群众、基层一线的8090后在交流和历练中有了“出彩”的机会,各镇街及区直部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也涌现了许多典型做法。如人民街道大力引一批高质量服务企业,促使辖区夜市经济在逆境中转型升级;青山街道、潇湘街道集中力量打造了青山街、陕西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百年街巷焕发新活力;合江街道坚持靠前指挥,用不到40天时间,完成3万余平方米房屋征拆,群众自发办起“散伙饭”;黄沙湾街道坚持兵团作战,仅用15天时间完成华侨城来雁新城四个地块征地拆迁签约工作;区发改局积极争资跑项、服务项目,争取国省资金1.09亿元,排名城区第一;区教育局深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华侨城人民路小学成功签约,衡阳市八中强力进驻,教育新格局初步显现;区文旅体局积极开展各类文旅活动,成功助力消费复苏;区市场监管局努力培育和服务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1424个,排名全市第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争取项目用地保障,储备熟地579亩,落实区级项目用地指标483亩;区委融媒体中心在宣传产业和项目、引导舆情上积极作为,极力推介了我区的工作成效,发出了石鼓好声音;区金融事务中心成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企业解决融资84.4亿元,总量和满足率均稳居全市第一……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浪表示,把精锐力量和优良要素都放到项目建设上去,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精神,做好“围墙外的事情”,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加快石鼓“企”飞步伐。
今年9月底以来,以区委书记、区长为代表的区四大家班子,集中开展了为期近半个月的“援企服务、助力倍增”专项行动,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按照“一企一班”要求,每次调研均列有需求问题、整改清单,后续有专班跟进,倒排解决期限。在今年的一次“援企服务、助力倍增”调度会上,衡阳市天然气公司提出了7个需求清单,不到2个星期的时间,该区通过积极与华融湘江银行对接,为其争取了5000万的贷款,用于促进燃气表具的更新升级和生产经营,不仅解了公司燃眉之急,也重新燃起历经疫情“寒冬”后企业们的发展信心与雄心。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