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脱贫攻坚见硕果 乡村振兴奠基础

——湖南衡阳常宁市宜阳街道塘湾村五年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纪事
发布时间:2020-12-11 14:55: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美丽乡村——湖南衡阳常宁市宜阳街道塘湾村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陈小伟 尹文军 报道)塘湾村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城区北郊4公里处,由原塘湾和盟山两村合并,属宜阳街道办事处100人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村共20个村民小组,533户,2168人,耕地1986亩,其中水田1696亩,旱土290亩。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

塘湾村党总支下有2个支部(塘湾一支部和塘湾二支部),3个党小组,现有党员74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男党员65人,女党员9人,流动党员5人,60岁以上老党员26人,35岁以下年轻党员14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党员2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5人,小学2人,初中33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有驻村工作队员3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后备干部2人。

全村共有低保户43户131人(其中档内31户87人,档外12户44人),特困供养20户29人(其中档内9户18人,档外11户11人),孤儿1人,事实无人扶养儿童1人,重残户12户12人,因病致残35户。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2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7户20人,低保贫困户30户86人,五保贫困户9户18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1.5万元。

五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

2016年以来,塘湾村紧紧围绕“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五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聚焦“五个一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用好用活用足各类政策,强化与各挂钩帮扶单位的沟通对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实行时间倒排、目标倒逼、责任倒追、对象锁定、分类施策、挂图作战,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的落实。五年来,共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投入脱贫攻坚。其主要做法和措施如下:

(一)围绕“一个目标”抓脱贫

塘湾村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五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紧扣“脱贫、增收”2个主要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施策“靶向”,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紧盯“四项指标”抓脱贫

根据常宁市脱贫退出机制实施方案,塘湾村及时制定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并围绕脱贫退出量化指标,以到户政策措施、群众满意度等为重点,按照补齐短板、全面达标的要求和摸排标准、程序、时限“三统一”原则,采取“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动”的方式,对全村48户126贫困人口进行自检自查,确保圆满完成脱贫任务。

(三)聚焦“五个一批”抓脱贫

塘湾村紧紧围绕“五个一批”精准施策,把扶贫项目资金、工作力量向贫困户聚集,确保全村所有贫困人口按期实现脱贫。一是突出产业发展“改穷业”。根据“一户一法一产业”的理念,立足塘湾村的资源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培育壮大葡萄、脆冠梨、甜橙、红心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形成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模式,确保48户126名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二是强推易地搬迁“挪穷窝”。针对“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按照市易迁办的要求,将全村1户5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三是狠抓教育脱贫“拨穷根”。把教育作为脱贫的关键,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的同时,实施贫困生助学金政策,对“建档立卡”户在读子女实行全程帮扶,确保25名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扶贫实现脱贫;四是注重生态补偿“换穷貌”。把生态补偿作为新的脱贫路径,向上积极争取各类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优先从贫困户中招聘护林员1名,增加就业收入,确保1名贫困人口通过生态政策实现脱贫;五是强化保障兜底“脱穷境”。塘湾村注重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举措,制定下发《塘湾村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作方案》,把符合兜底条件的五保、重度残疾和因病致贫对象的3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和大病救助范围,做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走访贫困户

(四)坚持“六个精准”抓脱贫

一是在扶持对象识别上下功夫,确保“扶持对象精准”。严格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扎实开展多轮“回头看”工作,核实清理不符合条件20户52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二是在扶贫项目决策上下功夫,确保“项目安排精准”。根据资源优势,把产业项目与农民意愿相结合,“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实施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配套措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三是在扶贫资金管理上下功夫,确保“资金使用精准”。按照“项目跟着资金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完善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公开制、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做到项目审批有实施方案和资金使用预算,项目实施有技术指导、规定标准和工程进度报表,项目竣工有质量验收登记和后续管理措施,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四是在落实帮扶措施上下功夫,确保“措施到户精准”。重点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要求帮扶干部对照精准扶贫工作手册,认真完善户主和帮扶责任人联系电话、贫困现状、贫困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五是在落实“扶贫对象退出机制”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建立贫困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同时做好脱贫档案资料管理,坚决杜绝被脱贫和数据假脱贫,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四)夯实基础设施抓脱贫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推进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不搞重复建设。本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节约成本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时,对每一条路、每一口水井,都充分考虑群众覆盖面、建设成本及实用价值,不搞重复建设、更不搞盲目建设。二是群众参与,不搞大包大揽。按照“群众主体、政府补助”的原则,每个项目的实施,必须考虑让群众参与。政府出材料物资进行补助,发挥“酵头”作用,群众投工投劳(或出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对个别等靠要思想突出的群众,要求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安排专人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直至参与建设。如厕所革命,政府补助1000元,群众自行出力出资共计约200元左右。农户兴修一条进户路,政府以18万/公里予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推进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严格督促,不搞放任自流。明确村主任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进度、质量及资金兑现情况具体负责,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即日召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研判会上研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

五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成效

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塘湾村已脱贫48户126人。其中2014-2015年脱贫13户44人,2016年脱贫6户14人,2017年脱贫1户2人,2018年脱贫8户28人,2019年脱贫14户30人,2020年脱贫6户8人。

(一)农村和农民发生了巨大变化

1、农村产业发生了四大转变。一是产业规模从以前的一家一户分散种养业向如今的合作社、大户基地化、规模化种养业转变。二是产业性质从以前的传统种养业向今天的以经济种养业为主、传统种养业为辅的经经济型产业转变。三是产业分布从以前的自由发展向今天的有目的、有规划、有调整的科学合理布局转变。四是产业类别从以前的短产业为主向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复合型产业转变,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束缚。产业拉动群众致富的带动力和覆盖面明显增强。2018年,该村已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水果基地4个共470亩。实现20个村民组46户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2、群众思想发生了四大转变。一是从等靠要现象突出向自力更生的转变。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频繁的宣传教育,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更加突出,争当“贫困户”的现象逐步消失,主动谋划产业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从只注重生产生活、不注重环境卫生向既注重生产生活又注重环境卫生的转变。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频繁开展的走访、环境卫生整治、督促及宣传教育,群众对环境卫生知识有的全面的了解,对环境卫生与个人健康的逻辑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养成。三是从对政府的“仇视”向对政府“理解”的转变。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深入一线、回归“服务者”的身份,频繁与群众交往接触、沟通交流、宣传政策、服务于群众生产生活,让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群众也见证了干部的辛苦,干部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了解,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四是群众精神从自由散漫向充满凝聚力的转变。通过这次脱贫攻坚行动,特别是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在集体行动中加强了解、增进情谊,和谐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

1.道路建设。2016年至2020年共修路5.3公里(2016年修1公里,2017年无,2018年修2公里,2019年修1.5公里,2020年修1.3公里,)目前塘湾村所有组级公路已经全部硬化并通车。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现场监管组级公路硬化质量

2.安全饮水工程。2016年至2020年,通过群众自筹资金和上级资金扶持,塘湾村逐家逐户都有压水井,彻底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

3.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电力设施建设上,2016年,全村新增100KV变压器2台,对变压器范围内供电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改变了用电弱的问题。

4.农户住房改善情况。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户5人。在危房改造上,自2016年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以来,共改造危旧房10余座。2016年实施危房改造3户7人,2017年无危房改造,2018年实施危房改造2户6人,2019年实施危房改造4户11人,2020年实施危房改造1户1人。2016年至2020年房屋修缮1户1人,实现了贫困户住房改善全覆盖,基本实现全部非贫困户住房功能改善提升。

村部文化广场

5.阵地建设。2018年8月,通过整合资金,重新装修了村办公、卫生、文化综合体阵地约270平方米,并对村部“五化建设”进行了规范。2020年6月动工新建约65平方一门式服务大厅,9月25日,一门式服务工作站正式揭牌启用,安排了一门式服务工作专员,配备了专用工作电脑、高拍仪、针字打印机,已正常投入使用。村办公室、卫生室、会议室、文化室、电商平台、文化体育设施等一应俱全,安装宽带网线络3处,开通费用代缴等便民功能,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和办事。

便民服务中心

(二)产业建设推进情况

1.葡萄产业。大力鼓励农户发展本村特色传统葡萄种植产业,整合利用产业扶持资金200余万元,采取村“两委”领办的方式,由村集体牵头流转土地300亩,建设葡萄产业园。葡萄产业园于2010年8月启动建设,2011年10月全面建成,目前,园区内葡萄长势良好,群众也从葡萄园中看到了产业发展希望,现全村种植葡萄面积约300亩,亩产葡萄价值1万元,成功培育种植大户5户,全村葡萄产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在收益分配上,采取“532”利益联结模式,“5”,即村集体占收益的50%。一是用于贫困户、困难党员慰问和产业扶持,二是用于村特殊困难群众救济,三是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和葡萄产业园运营;“3”即流转土地农户占收益的30%,保证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即全村村民占收益的20%,让全村群众受益。2016年-2020年这五年来,该村对葡萄产业园用工及土地流转费用进行了兑现,兑现务工工资11万元,人均实现务工收入1万元。

葡萄产业园

2.红心柚产业。因地制宜,依托紫色页岩地带独特地理优势,采取村两委领办方式,从江西引进红心柚,到村朱目组发展红心柚种植产业。目前,已经完成50余亩红心柚种植和前期管理工作,到2022年投产时,预计年产值近20万元。

甜橙园

4.脆冠梨和甜橙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要求,整村统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扩大产业覆盖面。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2016年,村集体在村新建60亩的脆冠梨产业基地和60亩的甜橙产业基地,建立起贫困群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就业、反租倒包等利益链接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产业致富。2016年-2020年这五年来,该村对脆冠梨和甜橙产业园用工及土地流转费用进行了兑现,兑现务工工资7万元,人均实现务工收入9000元。

通过五年来的脱贫攻坚行动,塘湾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着眼全局、树立必胜信念,一心为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解决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等难题,与群众打成一片,吃住在一线,战斗在一线。群众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行为感召下,理解干部、支持干部、与干部手拉手、心连心,共同为本区域的脱贫攻坚献计出力、贡献力量。干部与群众扭住一股绳、紧扣一颗心,团结一致,绘就一幅幅干群同心、共创未来的完美画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