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良田
机械插秧
视察中
视察中
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报道)常宁市,隶属湖南省,是由衡阳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湖南南部,衡阳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南岸。辖23个乡镇(办事处),363个村,47个居委会,总人口101万,其中农村人口76万。全市共有耕地面积75.3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3.39万亩;旱土12万亩。近几年来,常宁先后获得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县,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等荣誉称号,去年又荣获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衡阳市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据了解,该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全面动员,全民动手,创新机制,综合施策,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市粮食播种86.5万亩,总产36.67万吨以上,早稻播种25万亩”的年度任务,保障粮食安全。
早谋划、早推动,坚决稳定早稻生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市乡党委政府责任,建立各级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单位协同抓的工作机制。2月下旬,全市25万亩早稻栽播任务就层层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开展示范样板创建,由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分别牵头,重点打造三角塘、罗桥、庙前、胜桥、西岭5个万亩双季稻核心示范带;创办18个1000亩以上乡镇(办事处)双季稻示范区;15个粮食生产监测村双季稻覆盖率100%。全市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在15万亩以上。落实集中育秧主体412个,其中有大型工厂化专业育秧主体6个(每个工厂一次性育秧6000亩以上);有17处烤烟育苗大棚改作早稻集中育秧大棚。发挥粮食安全考核指挥棒作用,对春耕进度偏慢的乡镇及时督促整改。至5月4日,各地已全面完成早稻栽播面积任务。
政策好、投入增,调动粮农积极性。该市出台支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8条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对集中育秧,机插机抛,育秧大棚建设,种植大户示范创建,耕地抛荒治理八个方面进行资金奖补;加大对双季稻生产的支持力度,精准落实双季稻补贴,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在37个产粮大县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让农民吃“定心丸”。开展农业保险,加强金融支农,宣传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提振种粮农民信心,全市今年粮食生产投入资金将超过4500万元。培育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种粮。常宁市土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罗桥镇湖波村流转水田发展早稻1350亩;常宁市烟粮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在西岭镇桐江村、太洪村等种植早稻1810亩。目前,该市种粮面积在30亩以上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858户、166个、72个,新型主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调结构,走新路,治理抛荒抓复垦。该市本着扎实开展耕地抛荒治理,才能有效地打好粮食生产扩面仗,不然就是一句空话,他们严守耕地红线,坚决治理耕地抛荒问题,力促打好粮食生产硬仗,重在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村组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形式宣传《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向农民讲清楚为什么耕地不能荒弃的道理,强化群众整治抛荒地的法律意识,市、乡、村三级干部走村串户,对抛荒农户的走访教育,摸底排查,根据抛荒原因,因户施策、因地施策。对因缺乏劳动力而没有耕种的,鼓励开展耕地流转;对因自然灾害造成耕地损毁抛荒的,尽快组织修复;对因耕作条件差而抛荒的,支持农户改土改水、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恢复耕作;对因人为原因抛荒的,责令开展复垦。从本级财政投入整治抛荒资金5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抛荒面积得到90%的整治,并种上了稻苗。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区在全面退出水稻种植的同时,今年该市要完成9万余亩严格管控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任务。一是改种旱粮。引进衡阳某公司,在西岭、烟洲、荫田、蓬塘等乡镇严格管控区创办改种高粱示范1万亩以上;在三角塘、罗桥等乡镇严格管控区创办改种0.2万亩红(紫)薯示范,全市严格管控区共计改种高粱3万余亩、改种红薯0.5万余亩。二是改种南瓜。引进长沙某公司,在烟洲、蓬塘、荫田、水口山等7个乡镇严格管控区改种蜜本南瓜2万余亩,目前南瓜长势良好。三是改种湘莲。引进长沙某公司,在烟洲、蓬塘、三角塘等乡镇严格管控区改种湘莲1万余亩、改种香芋0.5万余亩;在其他乡镇改种棉花、花生、芝麻、油葵等其他低镉作物,确保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调得出、稳得住、有效益”目标实现。
出实招、优服务,专家一线解难题。3月中旬,各级各相关部门及时调运种子、化肥、农药,确保农资供应。市农业农村局抽调12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18个早稻生产督导服务组,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骨干联乡镇、农技人员驻村”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督导、信息传导。通过采取“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时间规划、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病虫防治)行动,推进“十代”服务模式,组织水稻由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及稻谷烘干服务。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共落实早稻“一村一品”行政村210个,签订服务合同190个村,协同创新服务面积23万亩。现场指导集中育秧,推广绿色、节本、省工、高效的增产增收新技术。市农机事务中心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各类农机具逾1.2万台(套)投入春耕生产,贡献“铁牛力量”。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